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12450字。
  重庆八中
  2009级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语文试题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骠勇   漂洗   缥缈   膘肥体壮
  B.信笺  眼睑   掮客   缄默无言
  C.逮捕  怠慢   傣族   呆若木鸡
  D.粗犷   诳语   镜框   热泪盈框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发祥   宫阕     长袖善舞   飘洋过海
  B.弹簧   搅绊   无耻谰言   水乳交溶
  C.忸怩   伸张   前呼后拥   销卢匿迹
  D.装帧   厢房     遗笑大方   党同罚异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目睹这些平时里作威作福的上司如此狼狈的下贱相,他一瞬间踌躇满志,觉得自己就是上帝。    
  B.及至北平攻陷,这些地痞流氓白然没有粉墨登场的资格与本领,而日本也并未准备好多少官吏来马上发号施令。
  C.入夏以来,长江、黑龙江流域,五风十雨,洪峰连连,水患不断,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人损失。
  D.判决宣布布后,罗伯茨“博士”认为自己取得了胜利,宣称言论由的原则得到了维护,但对法庭指他“虚假不实”的判语却讳莫如深,装聋作哑,对遗址的真伪则顾左右而言他。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这几年,随着社会对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的关注以及城管执法中一些事情的发生,促使大家思考和转变执法理念,城管队伍形象不仅仅代表单位,其实也代表了政府形象。
  B.在凋整改革方案时,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抓紧搞好产品设计、工艺、设备等技术基础工作的整顿。
  C.“生存美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并存、相互促进,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D.这项调查旨在了解中国公众对肺癌的实际认知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公众对肺癌这一致命疾病的关注和了解程度偏低。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3分 ,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7题。
  鉴与镜
  现在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镜子,上古时代是没有的,那时人们只能在静止的水面看到自己的身影,后来用陶制的盆盛水来照容貌,称为“监”。“监”字在甲骨文中写成一个人低头睁大眼睛对着盛水的器皿看自己的样子。
  我国商代才开始有用雕好的陶模浇灌青铜水铸成的镜子,背面有花纹,正面可照人,这便是铜镜,于是“监”字又加上金旁写成了“缢”,现在简化为“鉴”。 1976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的墓葬中,有四件大小各异的铜镜,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镜。春秋战国至于秦代,各式铜镜,相继铸造,虽渐流行,但不发达,所以迄今发现的传世真品,极为稀少。
  汉代是我国文化颇为发达的时期,在艺术传统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铜镜的制造工艺也相应地有了新的进步。汉武帝时曾专设“尚方官”监管制造铜镜事宜,当时,长安、洛阳一带,便是制镜的中心。汉代的铜镜以圆形、连峰或半球钮为多,刻有“草叶纹”、“乳丁纹”或“四神纹”等。大者直径近尺,小者仅寸余。镜上每铸“长命富贵”、“长宜子孙”等祝愿的语句,多为汉隶书体。这种铜镜主要以铜与锡为原料制成。
  西汉时生产一种能透光的铜匀,是青铜工艺中的精品。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器用》记载:“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几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说的是当日光照射在这种铜镜的正面时,对面墙上就会十分清晰地反射出镜子背面的花纹和字句。从沈括的记载看,西汉时代的制镜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超的地步。据现代科学研究,铜镜反射出来的图案与它背面纹饰相一致,是因为纹饰凹凸处产生了不同的铸造应力和研磨应力,使得镜面与镜背纹饰出现了相应的曲率,于是照到墙上才给人以一种透光的感觉。
  唐代的铜镜工艺又有了新发展,因在镜中增多了锡的成分,所以镜面光润并呈现出银白色,其花纹日趋丰富,造型也日益多样化,除圆镜外,还有方镜、菱花式镜、葵花式镜等。
  宋代的铜镜虽然也有所进步,但其精美程度远不如前代。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元、明以后,铜镜的生产逐渐减少,直至清代乾隆年间,玻璃镜子已开始流行,铜镜随之便很少使用和制造了。
  古代长期使用的铜镜,因是以铜和锡或银的合金制造:其最大缺点是时问一一长,就会变暗,照人遂模糊不清。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发明了玻璃。据学者研究。最初使用的玻璃,是由火山喷出的酸性熔岩经凝结硬化而成。考古学家证实,人工制造的破璃,最早出现在三干到四千年前的古埃及,而中国最迟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已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1964年在河南洛阳一座西周早期墓葬中发现的白色料珠和l 975年在陕西宝鸡一座西周早中期墓葬出土的近千件玻璃管、玻璃珠,经专家坚定,是一种铅钡玻璃,这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分属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但有的学者对我国西周时代已能制造玻璃的推断,持有异议,认为始自隋唐。不管怎样,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中,人们却把制造玻璃的技术与制造镜子联系了起来,于是三百多年前威尼斯工匠将锡和水银的混合溶液倒在玻璃板上,经过约半小时沉淀,形成一层发亮的薄膜,再涂上保护漆,遂制成了光洁明亮的玻璃镜子,这便解决了铜镜用久变乌的问题,人们于是逐渐使用起玻璃镜子。
  后来制镜方法陆续传入其他国家,玻璃镜子便渐渐成为了大家常见的一种日用品。
  5.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上古时代的“监”与后来人们所说的镜子功能相近,但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镜子,只能说是镜子的雏形。
  B.由“鑒”再到简化为“鉴”,体现了制镜材料从“金属”剑“玻璃”的演变历程。
  C.两汉时生产的一种透光鉴,是青铜工艺中的精品。它住被目光穿透时,背面的文字、花纹等清晰地投射在铜镜背后的墙壁上。
  D.我国最早制作的铜镜出现在商王武丁时代。
  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较早就拥有了制作玻璃的技术,但直到清代乾隆年间才将此技术用于制作镜子。
  B.汉代的铜镜制作技术有了较大发展,且有专门机构负责管理,长安、洛阳一带,成了制镜的中心。
  C.唐代的铜镜花纹日趋丰富,造型也日益多样化,因为新添加了锡这种成分,镜面光润并呈现出银白色。
  D.朱、元、明以后的铜镜因为其精美程度远不如前代,所以铜镜的生产逐渐减少,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