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570个字。
顺德一中(德胜校区)2008学年第二学期模拟考试
初三语文试卷
说明:
1、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五大题,6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能超过12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请选出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 狡黠(xié) 邂逅(hòu) B.挑衅(xìn) 匿名(nìè)
C. 绽出(zhàn) 娴熟(xián) D.粗犷(guàng) 怜悯(mǐn)
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居里夫人一生命运跌宕起伏、坎坷不平,巨大的打击并没有使她倒下,顽强的毅力使她获得了最终的成功。
B.斑澜多采的文学作品使我们懂得了人生的真缔。
C.在呼伦贝尔广茂的草原上,你会感到无边天地带给你的肃暮与深沉。
D.畅游在小说的长河中,曲折动人的情节会让你热泪沾巾,也会令你开怀大笑
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A 今天下午,同学们精神矍铄地上了两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
B.学校篮球队在区内取胜后,又在市里夺冠,现在已经偃旗息鼓,回到了学校。
D.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有些歌手面对常识性考题一筹莫展,默默无闻,令人失望。
B 电视剧《潜伏》,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确实引人入胜。
4.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顺德的空气更加清新。
B、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能否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C.为了防止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班全体同学专门开会研究,制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D.春晖中学在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时,开展话说“嫦娥奔月”。
5.请选出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1)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2)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的心灵中最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3)著名作家叶文玲曾经满腔热诚地中学生:“不管写长文章或短文章,都要从心里写,要从心里流出来。
A.阻止敏感告诫B.遏制敏锐训诫
C.遏制敏感告诫D.阻止敏锐训诫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6至10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便扶向路(沿、顺着)
C.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D.欣然规往(计划)
7.选出下面句子中“之”与“忘路之远近”中的“之”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闻之,欣然规往B.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醉翁之意不在酒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A.陌生的路交通发达,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领着妻子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人具体地说出了所听到的传闻,村人听了都感叹惋惜)
9.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桃源人的祖先选中桃花源来隐居,一来是躲避秦时的战乱,二来是因为桃花源生活环境美好。
B.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花源,结尾却又写刘子骥“欣然归往”而“未果”,前后矛盾。
C.文中所描述的神秘美好的桃花源,实际上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生活愿望。
D.文章借写桃花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
10.选出下列对文章写作特色方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发现桃花源——进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B.本文采取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语言质朴,清新自然。
C.作者运用生动简练、隽永的语言,以看似轻描淡写的手法,将其中的景物描绘得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D.作者写桃花源前描写桃花林的美景,作用是:暗示将有“奇境”出现;为下文写桃花源的隐蔽幽深和美好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