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有30道题,约7330个字。
  2009年中考语文适应性训练题
  (试题分汉字、阅读、写作三部分卷面分数120分考试时限:150分钟拟题:李国红)
  考生注意:请将试题答案写在答卷上,注意对准题号。交卷里只交答卷。
  第一部分汉字(10分)
  (一)写字(4分)
  1、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请你将用规范的楷书或者行书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抄写在方格中(2分)
  2、从能够比较完整地记录语言的甲骨文字算起,汉字形体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五个历史阶段:甲骨文、、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楷书和行书。(2分)
  (二)、识字(6分)
  3、“山崩地裂”的“崩”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声母;再查音节。(2分)
  4、“汉字是中华国瘁,其形音义无一不美,凝练含蓄,宛转千折。”这句话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应改为“”;“”应改为“”(2分)
  5、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上拼音:
  勇于创()造的人难免会遭受创()伤。(2分)
  第二部分阅读(60分)
  (一) 略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答题。(10分)
  鹤楼闲笔
  张政
  一地两山①,无百丈之高,却得仙人留恋;一城两江,无万尺之深,亦有龙王宫庭。岳阳之赞,无过范公忧思之心;鹤楼之叹,却得崔子②思乡之情。晴川之高,尚下可比;腾王③之壮,甘为王臣,名传中外,壮及九洲,感呼其间,亦有斯情。
  ……
  曰:昔人众矣,曰楼之高,半于云雾,望日之远,视及九洲。身临其中,若与瑶池王母共饮,同月宫嫦娥齐歌。恰有仙兔伴舞,吴刚秦乐。玉帝亲临,观楼中歌舞;圣佛悄至,看楼中诗歌。蹬楼上,鹤若伏人,仙若乘云,不知万丈之高若几许,难测亿人之深似几何。
  注:①两山:指位于武昌的龟山和蛇山。②崔子:指崔颢。③腾王:指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腾王阁。
  6、文中说“鹤楼之叹,却得崔子思乡之情”。你能想起崔颢的一句什么诗来证明呢?(2分)
  7、中国古典四大名楼除了文中提到的“黄鹤楼”“腾王阁”之外,另外两楼是:
  (2分)
  8、选文第二段中用到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是。(2分)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2分)
  若与瑶池王母共饮()不知万丈之高若几许()
  10、写出“蹬楼上,鹤若伏人,仙若乘云”的大意。(2分)
  (二)细读《孔子学院为什么能热起来》(有删节),按要求答题。(13分)
  ①2008年4月9日,备受国内外关注的孔子学院总部在北京正式成立。目前,全球已开办孔子学院170多所,分布在56个国家和地区,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②自19世纪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主导全球的文化以来,“西学东渐”以压倒性优势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人们习惯了“言必称希腊”。进入21世纪以来,非常有趣的是,在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竟然出现了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而且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文化现象?是“破冰之旅”的偶然,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③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精髓,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具有普遍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这种“和”的思想,在儒、释、道、医、易各家的诸多典籍中随处可见。无论是“己所不欲,A     ”(《论语•颜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还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都以“和”为一贯的主流、最高的境界,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价值观。正如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同》中所说,东方文明“为与自然和解、与同类和解之文明”。
  ④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和”的同时,也讲究“和而不同”。“B            ”(《论语•子路》)“夫和言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即是认为“和而不同”是万物生长、发育的法则和规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