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 十 二 郎 文
韩愈
教学目标
1、 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 本文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教学重点
1、 掌握这些文言虚词:其、邪、也、乎、矣
2、 注意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 掌握成语形单影只、成家立业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任务:完成课文学习。
一、题解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祭文,祭奠死者了一种文体。
二、写作背景
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下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 病死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内容结构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包含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死之数,乃至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动人。文章语决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古文观止》的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带有夸张的成份,但本文包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 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