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60字。  《发现》教学案例
  六合高级中学   屈化兵
  【设计思路】《发现》在苏教版语文第三模块第一专题“祖国图”中“颂歌的变奏”板块,这一板块的内容重在表现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和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希望。《发现》正是闻一多在留美归来时面对满目疮痍时发出的撼人心魄的呐喊,表达了他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情动于衷而发于言”,要更好地理解诗人发自内心的情感,我觉得本课有三点需要做好,一是了解作者,了解时代背景。《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世也。真正做到“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上》又云:“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我们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做到“以意逆志”。二是加强诵读。“读书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诵读,通过诵读深入文本,深入作者,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情感。读出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三是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由解读诗歌内涵不断闪现的教学生成效果,将课堂作为接受爱国精神洗礼的主阵地,感悟诗人对祖国内涵理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祖国”的文化内涵,青年人应有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设计理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提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平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基于这一理念,对本专题一些诗文的理解都需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去收集资料为解读创造条件。学生过去对闻一多已有一定的认识。对他的“最后一次演讲”,对他的“拍案而起”都比较熟悉,但对于本文还需要了解闻一多留学的经历,了解《发现》的写作背景。
  在学习《发现》时,如何体味出闻一多的“赤子之心”,是课堂学习的又一核心问题。本版块第一板块的延拓与深化,同样的情感,而诗歌不再是“颂”式的,而是反思,透着深深的悲剧感和忧患意识,而这些都要通过诵读来把握。
  【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臧克家的《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很多学生一定记忆犹新,上课的过程中可以与初中教学衔接,以便学生更好理解。
  本堂课设计放在“颂歌的变奏”板块第一课,前面三课都是对祖国进行的直接的讴歌与赞美。学习板块可引导学生对“祖国”人文内涵作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 
  【实施过程】
  1、 (知人论世)师:学习诗歌一定要了解作者,“文风即人风”,知人后才好品诗,根据课前的资料查阅与以前知识储备,说说你对闻一多地了解?
  生1: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他是一名杰出的爱国诗人、文史学者及民主战士。曾留学美国。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倡导“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代表作《红烛》、《死水》等。 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不顾国民党的恐吓,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会后被国民党暗杀。
  生2:一九二二年,闻一多在清华大学学习了九年之后到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罗拉大学学习,同时研究文学与戏剧。在美国他深刻的感受到了“种族歧视”,没有等到毕业就于一九二五年提前回国,刚下油轮,就扔掉衣服,扑进祖国的怀抱。回归后担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发现》就是诗人回国后不久创作的。
  生3:在国内的时候,闻一多和他那一代作家都受到了五四精神的熏陶。在当时,虽然有人反对传统,但从他的内心和目标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