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6道题,约9540个字。
青神县2009级中考诊断性考试
语文试卷(曾曦阳命制)
题号 第Ⅰ卷 三 四 五 总分 总分人
(一)(二) (三)
得分
温馨提示:
1.亲爱的同学,诊断考试不等于中考,但却可能通过诊断考试让你自我检查和反思,也可能帮助你有效地查漏补缺,促进你有效地提高。祝你考试成功!
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3页)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第Ⅱ卷(3~10页)18个小题,共96分。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答题前,请你务必按要求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相关内容填写清楚。
4.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直接答在试卷上每题后的括号内。第Ⅱ卷请将各题答案书写在规定的位置。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一、语言知识(1~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的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A.呆滞zhì 亵渎dú 伎俩jìliǎ 匀称chènɡ 造诣yì
B.颓tū唐蹒跚pánshān 翩piān然繁衍yǎn 矜jīn持
C.地窖ɡào 谬miù论地壳qiào 燕yàn山幽咽yān
D.尴尬ɡānɡà 瓦砾lè 归咎jiù 逾yú越日曦xī
2.下列各项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A.无动于衷循序渐进微不足道大廷广众金融海啸五彩缤纷
B.袖首旁观名列前茅眼花潦乱周而复始世外桃园刮目相看
C.惟妙惟肖绘声绘色实事求是相安无事融汇贯通直接了当
D.天衣无缝束手无策再接再励义愤填膺三聚氰胺四面楚戈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②其实,日落的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神秘、迷人。(黄天祥《落日的幻觉》)
③他正义的愤怒多大,总会过去,恼羞成怒的伏尔泰总会让位于的伏尔泰。(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A.攀流景象而且不论心平气和B.抓淌景致而且不管胸有成竹
C.攀滴景象并且无论心平气和D.拉流景象而且即使心胸宽阔
4.下列加点的词语或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班的调皮鬼经常居心叵测地搞恶作剧取乐,真是讨厌极了!
B.红军是使敌人闻风丧胆的勇士,他们的机枪给敌人送去死亡和毁灭。
C.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D.书法家丰富多彩的笔画和多姿多态的结体,造成满篇飞动的神采,如同创造了一个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百花园。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写好楷字是基础,要写得非常熟练,就像脚跟站稳了才能迈步走一样。
B.朗读,首先要把握文章的内容,领悟语句的意蕴,深深受到文章的感动。
C.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剥的一声,从后身冲出一股烟雾。
D.大年初一的台北市动物园成了熊猫世界,各种纪念品、邮品、海报甚至蛋糕上都是熊猫形象。
二、文言文阅读(第6~8题选择,每小题3分,共9分;第9题翻译,4分)
比较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和《盲苦》,回答6~9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选自列子《愚公移山》)
【乙】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①,兢兢握固,自分②失手必坠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③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④,执一隅以自矜严者⑤,视此省哉!(选自刘元卿《盲苦》)
【注释】①楯(shǔn):栏杆。②自分:料想。③第:只。④沉空守寂:沉溺于空洞的学问和玄想中(或指陷在空想中)。⑤执一隅以自矜严者:固执一己之偏见而自命清高(或矜持自负)的人。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之不惠————惠:聪明B.有盲手道涸溪————涸:干枯
C.帝感其诚————感:感激D.乃自哂曰——————哂:讥笑、嘲笑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汝心之固何久自苦耶
兢兢握固其如土石何
何久自苦耶视此省哉
何苦而不平自我反省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面对家门前的高山,愚公居然决定与全家人“毕力平险”,这是愚蠢的举措。盲子面对坠落涸溪战战兢兢,自己吓自己。
B.【甲】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乙】文是通过一个盲人过桥的故事,引出做人、做学问等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否则一味抱住自己的主观念头不撒手,结果只能是自己苦自己,自己害自己。
C.愚公的“愚”是大智若愚的一种表现,与智叟的“智”形成一种反差;“盲人”在中国古代寓言中常常被用来比作闭目塞听、固执己见、认识极端片面的人。
D.【甲】文篇幅短小,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又有神话色彩,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乙】文也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同时还运用了人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