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60字。
《豆腐颂》教案
林海音
授课人 黄蓉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豆腐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普通而素白的豆腐你不会陌生吧,你能说出哪些与豆腐相关的菜名? 小葱拌豆腐、皮蛋豆腐、麻婆豆腐、豆腐炸、豆腐糖、豆腐果、臭豆腐、豆腐鲫鱼、豆腐碎肉蒜叶汤、西施七彩豆腐、杏仁豆腐魔芋豆腐……豆腐以及其他大豆制品,确是营养丰富,价格便宜,是补充优质蛋白质、卵磷脂、亚油酸、维生素B1、维生素E、钙、铁的良好食物。豆腐中还含有多种皂角苷,能阻止过氧化脂质的产生,抑制脂肪吸收,促进脂肪分解;但皂角苷容易引起碘缺乏。所以经常吃豆腐者,应该适当增加碘的摄入,一般来说,只要坚持吃碘盐就可以了。当然,海带含碘丰富,将豆腐配上海带一起吃,也是十分合理的。豆腐不但在烹调上可以百配百宜,在调味上也咸、甜、辛辣无所不可。冰糖炖豆腐可以当点心,白糖芝麻酱凉拌豆腐也不难吃。只是"吃豆腐"和"吃醋"却绝不相配,试问可有谁吃过醋烹豆腐来着?
豆腐,不仅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医疗保健作用。豆腐及其制品所含的植物蛋白,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常食用豆腐,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减少动脉硬化机会。嫩豆腐中还含有大豆磷脂,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细胞的正常活动和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经常食用豆腐不仅对神经衰弱和体质虚弱的人有所裨益,而且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患者有一定的辅助疗效。目前豆腐已经被全球公认为“国际性保健食品。”
二、 作者介绍
台湾文坛之保姆 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 -林海音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那时她父母东渡日本经商,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后就读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出版了十八本书。散文集《两地》、《作客美国》等;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 《婚姻的故事》等;长篇小说《春风》等;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等,还编选了《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她一生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并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2岁。“我最大的错误,是没有化光所有的钱。”林海音一生当编辑、做刊物、办出版社,然后把赚来的钱换成了二十多套房子。到65岁,她突然宣布关掉出版社云游四海,每过几年钱化光了,她就卖掉一套房子,到82岁去世时,竟还有数套房子没有卖光,于是留下上述遗言。
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湾后,台湾的社会生活和乡土习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积累当中,她也因此写了一些发生在台湾的人和事。总之,林海音的生活积累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旧北京,一个来自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