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 二十五 鸿门宴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照手法的运用。
(二)继续学习比较阅读法,增强学生读史的兴趣。
(三)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同一篇文章中不同用例的比较。
在同一篇文章中,同一个字词往往出现多次,其中有相同的用例,也有不同的用例,这是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的可贵感性材料。在讲授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将这些用例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加深理解,学会鉴别,从而使认识逐步深化,从片面到全面,由感性到理性。现择“为、之”举例如下:
要作比较的字词 《鸿门宴》中的用例 词义 词性 读音
为 君为我呼入 公为我献之 替 介词 w8i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 w6i
何辞为 语气词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像是、如同 联系动词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制订,想出 动词
使子婴为相 客何为者 当、做、干
之 吾得兄事之 不如因善遇之 天下皆叛之 代人 代词 zh9
切而啖之 拔剑撞而破之 代物
为之奈何 此……曹无伤言之 代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去、往 动词
今日之事何如 欲诛有功之臣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限定关系 结构助词一曰连词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交戟之卫士 修饰关系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备他盗之出入与 使主谓结构词组化
非常也
除同一个字词不同用例的比较外,还可以对某些语言现象作综合性比较,在比较中区别其异同,摸清其结构规律和功能特点。如《鸿门宴》里同时出现“吾”、“我”两个第一人称的人称代词,谈话双方有用于对对方的尊称和对自己的谦称,它们的出现条件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规律可循?这些都可以作比较,使各种语言现象条理化。这里仅将与说话的行为和所说出来的话有关的字词列表比较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