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150字。
  《风筝》教学设计
  宿松县实验中学  朱以鸿
  教材简析:
  《风筝》一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等等。我认为教材的“点”更在对“精神的虐杀”的觉醒与反思,所以教学时以此为要点,逐步挖掘开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尽量考虑让学生扣紧文本、深入思考、合作探究,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感受,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保持纯真美好的天性。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创意地深入理解课文。
  2、 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屏显风筝图片、古诗,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2、走近大师。学生介绍鲁迅常识,教师屏显有关材料。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提示学生养成潜心阅读、圈点勾画的良好阅读习惯)
  1、了解课文内容。填空:这是一个              的故事。
  方法提示:可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填写。
  2、把握情感线索。
  填空:在北京的冬天看到天空中浮动的风筝,在“我”是一种             ;发现弟弟竟瞒着“我”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意,“我”感到          ;到了中年,        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我”感到        ;“我”希望能得到小兄弟的宽恕,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越发            。(板书所填词语)
  三、研读探究
  1、看见放风筝本应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提示:“惊异”是因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而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悲哀”是因为这风筝让“我”想起来儿时一件令人伤心的往事。
  2、那件令人伤心的往事,具体情形是怎样的?为什么说那是“精神的虐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