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15张。有教案,约5660个字。
  《墨子言多不辩》教学设计
  (杨顺林)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本文在初中文言文体系中的定位
  本文是北京版语文教材第15册文言文单元的第四课,适合初二年级的学生阅读。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在熟练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继续积累文言词汇,感受文言语句的特点,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同时在阅读中注意体会文章的层次结构及类比、讽喻等方法。
  2、 文本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简单,仅是一问一答,层次非常清晰,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容易读懂。针对这个特点,设计用一课时完成疏通文意、梳理结构、体会类比的论证方法这三项任务。
  因为“言多不辩”这个观点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况且本文是节选的片断,仅从这片断看不出作者的本意,因此又突破教材,拓展学习的空间,设计第二课时,给学生补充一段文言材料,让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让学生明白本文的可取之处。再联系生活实际,因势利导,使学生对“说话要不要修饰”这个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1、 我讲课所用的206班是年级上学习成绩最好的班,学生人手一
  册《初中文言文全解》,翻译语句,疏通文意对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因此在设计第一课时时,除了疏通文意,我还渗透了一些相关的古文化常识,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旨在激发学生自主探讨、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2、206班的很多学生善于思考,爱质疑,他们也认为“言多不辩”这个观点不符合生活实际,我就因势利导,设计第二课时,给学生补充一段文言材料,让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让学生明白本文的可取之处。再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说话要不要修饰”这个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在熟练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积累7个文言词语,并能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 了解相关的古文化常识,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目标1、2在第一课时完成)
  3、 结合一段课外的文言材料,学生理解大意,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4、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通过讨论,认识“言多不辩”的局限性,对于“说话要不要修饰”这个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
  (目标3、4在第二课时完成)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两千多年前,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在文化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各个学派从大到救国方针,小到饮食起居,言谈举止,都有不同的见解,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以前我们学过《论语》,这是儒家的代表作,(一起背“学而时习之……”,从中可以感受到夫子的温文尔雅、宽容敦厚。今天我们学习法家韩非的一篇文章《墨子言多不辩》,感受法家作品的风格。
  (二) 文本解读:
  1、 了解韩非和《韩非子》。
  本文出自哪一本书?《韩非子》的作者是谁?
  韩非和《韩非子》关系你理清了吗?
  (可以比较:大家以前学的《论语》写作者名字吗?〈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师生的言论编排起来,整理成册,就是《论语》,那是集体创作的,中国古代早期的作品都是集体创作的,所以都不写作者名字,后来才有了个人创作,《韩非子》就属于个人创作。由此也可以判断,孔子和韩非生活的年代谁早谁晚一些?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韩非生活于战国末期。)
  2、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课文,认真听,不认识的字不要忙
  着注音,注意听第一遍的感受。(2分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