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8700字。课文同步讲解,同步检测,精选习题,答案齐全,可适合学生自己练习,也可用于教师配讲习题册。
第一单元
1 藤野先生
兰州三中 李治国
☆课文导读
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驿站(yì) 瞥见(piē) 畸形(jī)
教诲(huì) 解剖(pōu) 不逊(xùn)
诘责(jié) 匿名(nì) 宛如(wǎn)
绯红(fēi) 烂熳(màn) 芦荟(huì)
杳无消息(yǎo) 油光可鉴(jiàn)
深恶痛疾(wù) 抑扬顿挫(cuò)
二、词语释义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诘责:质问并责备。
好意难却:好的心意让人难以拒绝。却,推辞,拒绝。
绯红:鲜红。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杳无消息:形容一点消息也没有。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疾,痛恨。
油光可鉴: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照。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模胡: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适值:正好遇到。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三、语句解读
1.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这个比喻揭示了这些人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的心理和效忠满清王朝的政治倾向,显示了这些“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庸俗丑陋、腐朽糜烂的精神状态。
2.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本义是指相貌、姿态美丽,而且是多用于形容女人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便是一种讽刺了,表现他们外表华美,精神空虚的特点。用“实在”修饰“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群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的鄙夷和反感。
3.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小而言之”,“为中国”有新医术;“大而言之”,“为学术”能广为传播。前者表示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对勤奋好学的弱国学生鲁迅能一视同仁,热情教育;后者表示藤野先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
四、背景探视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 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以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了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友谊。
☆一显身手
一、基础巩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 ) 驿站( ) 解剖( )
畸形( ) 不逊( ) 匿名( )
诘责( ) 教诲( ) 瞥见(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2.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油光可鉴( )
A.镜子 B.当镜子照 C.借鉴
⑵深恶痛疾( )
A.疾病 B.急速 C.痛恨
⑶出言不逊( )
2 我的母亲
☆课文导读
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野蛮(mán) 责罚(fá) 管束(shù)
绰号(chuò) 气量(liànɡ) 宽恕(shù)
遂(suì) 掷(zhì) 抽屉(tì)
嬉戏(xī) 笙(shēnɡ) 庶(shù)
翳(yì) 糜(mén) 文绉绉(zhōu)
二、词语释义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翳: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佃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三、语句解读
1.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野蛮”并无贬意,“野蛮的孩子”主要是指那些身体强健、敢于淘气、能在游戏中冒险的孩子。
2.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
“装”,本意是作假的意思,用一个含有贬义的词语,表达自己在母亲、长者的鼓励下刻意追求的正当目标。
3.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混”,表明了作者谦虚的态度,也说明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4.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用“如果”来假设自己只要具有那些美德,寻根溯源,就要归功于母亲。这一假设,既表现了作者的谦虚品格,又表达了对母亲的敬重感激之情。
四、作家作品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骅,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一显身手
一、基础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