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010字。2009高考语文押题之专题六:文言文阅读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专题综述】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的必考试题,也是灌输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高考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所包括的考点内容有:
理解 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 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依据考纲内容,分析如下: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本考点要求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需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所谓“常见实词”,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凡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都应当算作考查内容的常见实词;当然,也还应当包括一些中学生尚未直接接触到的而传世名篇中却经常出现的实词。
2008年高考试题中,全国18套试卷全部考查了文言实词,这一考点在高考命题中极为稳定,所以预测2009年高考命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仍将为命题的重点,题型和分数上将不会有大的变化,仍然为第I卷的选择题,分值为3分。,根据近几年的高考统计,在所考查的50多个实词中,有40多个出自考试大纲中所列出的120个重点实词,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是考试的重中之重,在复习备考中要进行重点攻关。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旨在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并能加以解释虚词的能力。
历年高考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考查的方式采取主观题和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比较,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异同。第二,考查的范围,均严格遵循当年考纲规定,同时对极其常见的虚词作多次重复的考查,如“以”“因”等字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就很高。第三,考查的数量,不同年份考查的虚词个数不同,有时集中辨析一个,有时比较多个虚词,近几年趋向后者。第四,考查的角度,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词性和成分。
2008年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相对偏少,全国仅有7套试题涉及到,其中新课标地区有广东和山东卷考到。预测2009年高考,这个点将会进入触底反弹的上行轨道,命题的范围将会大大增加,但是高考的题型不会有大的变化。
三、筛选文本信息
所谓“信息”,在传记文的考查中,主要指能够表现文中人物某一方面品格的言行,在非传记文的考查中,主要指事件(或事物)的某一个侧面。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这是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考点之一。
从高考设置的题型来看,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排除干扰因素,找出全部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
从2008年高考全国范围来看,有13套试题考查到了本考点,新课标地区考卷除广东卷外均考到,并且均是采用了传统题型,即“某人何种品质”的信息筛选题,但山东卷和江苏卷在筛选点上有所增加,增加了“直接”二字,从某种意义上讲,增加了筛选的难度。
预测2009年高考,此考点的命题形式和分值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变化之处是要关注筛选点的增加。当然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命题形式也会随之改变,如除了实行客观题形式,也可以采用主观简答题的形式。这种考查,需要筛选的提取的信息比较隐蔽,且和对文意的把握密切相关。
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从高考设置的题型来看,一般为选择题,多采用“选非”(四个选项当中三对一错)形式,偶尔也采用“选对”(四个选项当中三错一对)的形式,分值为3分。
从2008年高考全国范围来看,有16套试题考查到了本考点,新课标地区考卷全部考到。无论从考查的试题数量角度进行横向的分析,还是从近5年高考试题的命题历史进行纵向的考查,本考点实为高考的常考点,需要大家在备考中加大攻关力度,重点备考。
预测2009年高考,此考点必将会更大面积和更大力度地考查,这是语文学科注重人文性和注重整体把握的必然要求。题型仍多为客观选择题,一般设置在试卷的第I卷中考查,但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也不排除出现采用主观简答题形式进行考查的新题型。
需要提醒广大考生的是,在2009年的高考试题中,“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项要求,仍然会结合在一起,三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特别是后两项要求,有时是更难截然区分开来。
五、断句与翻译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情况来看,句子的翻译一般要达到这样几个目的:①考查对较难词语的理解;②对人称的把握;③对省略内容的把握;④对句式等特殊现象的把握;⑤对局部及全文意思的理解。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值是8分—10分。文言文翻译的句子大都出自I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如2008年新课标地区的全部四套试卷,但也可在II卷中用另一段相对独立的议论、说理的短小文章作翻译的材料,或从中找出几句进行考查,如2008年浙江卷就采取的这种形式,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
给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更是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方法。断句,作为文言文考查的主要方式曾在全国高考试题中并非新鲜事物,1979—1989年11年中除1982年外均有断句、标点试题。只是因标准化考试的实行,这种考查方式在1990—2001年一直未被采用。但随着语文命题方式的改革,2002—2003年将文言文的考查分为主、客观两种形式,在第II卷中设置了5分的文言翻译题,2004年全国十一个省市单独命题,15套语文试卷中文言文主观题的权重都增加到8分,2006—2008年该题的权重更是提高到10分,这使断句题有了用武之地。
自从各省市自行命题来,北京市高考文言文考查一直有断句的题目,2008年已有四个省市的高考文言文测试题中采用了断句这种形式,2009年可能有更多。另一方面,断句题还因具有考查知识的丰富性、考查能力的多样性、考查方式的灵活性和训练的可操作性等特点而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预测200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将有加大考查的趋势,单独设置文段,并与断句的结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形式,需要大家在备考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精准押题】
【押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谤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洁。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