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00字。
《台阶》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台阶》。下面我分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台阶》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写的是普通人、普通事。重在让学生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热爱生活。本文塑造了一位要强、勤劳又很谦卑的农村父亲形象。生动的表现了中国传统农民艰难困苦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坚韧顽强的人生历程。鉴于以上内容,我决定把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解“父亲”形象,作为学习本文的目标之一。不仅如此,新课标的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举的理念,还要求我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多些引导,让他们获得更多裨益。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找到“父亲”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尊重父亲,热爱父亲的感情,也是我们预期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初三学生而言,本文情节的单一,文字朴素的特点,无疑给学生解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我们将本文定为自读篇目,预计一课时可以完成。本文是一篇小说,针对小说的特点,把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作为重点。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蜜罐里长大,他们能否理解文中父亲为一幢高台阶的新屋而耗尽了一生?所以,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理解围绕“台阶”组织材料的写法应是学生学习本文的难点。
三.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在教法上我准备采用:引导点拨法和朗读法,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学法方面,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法和合作探究法。
四、 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六大步。
﹙一﹚.创设情境,形象导入
多媒体展示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背景音乐《父亲》。让学生欣赏,然后请学生回答:看了这幅画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主要想让学生对一个贫苦的农村父亲有直观的感受,引入课文情景,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学生应该能答出这是一个穷苦的父亲,沧桑的父亲,辛劳的父亲等等,接着就顺势引入课文,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引语:罗中立用他的画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沧桑、辛劳的父亲形象,下面我们来看看李森祥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关于父亲的故事。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完后,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大家听。
复述完后,请同学们回答:这是一位 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