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7750字。金山区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普高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高二语文试卷
  (总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部分(2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0分)
  梵高的坟茔
  冬天来到了巴黎,寒风料峭,木叶尽脱。顺着塞纳河西北行,便是一片冬天的萧瑟。我们驱车向瓦兹河上的欧维尔城疾驰,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踪。
  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等待他的是贫困与饥饿。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草,它似乎向我们唱出了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艺术既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了一次壮烈的抗议。
  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藉。当罗丹要丰腴清丽的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面上把她们的脸“令人愉快的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摇曳,这哪里是在依物描象?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惰性。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梵高撒向人间的一个永恒的谜。
  梵高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今天所有豪华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当一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最后以七千一百五十万美金卖出时,举世震惊,欢声雷动。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毫不相干。
  我们来到梵高的坟茔,它坐落在一所极平凡的公墓里。梵高和他心爱的弟弟德奥合葬。两块墓碑,方身圆顶,没有任何纹饰,没有花岗岩的墓室,碑前只有一堆黄土,覆盖着长青的蕃藤。公墓寂然无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然而梵高墓上的碧草却在刺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告慰于梵高九泉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这不禁使我想起鲁迅先生的《坟》,总有一些人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
  1、为什么说梵高是一位“艺术的殉道者”?阅读第二段的有关内容,做出简明的回答。(2分)
  2、在第三段中,作者提到罗丹和莫提格里昂尼这两位艺术大师的创作情况,这里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3、梵高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仔细阅读第三段,用简要的语言归纳。(3分)
  ①                                                                     
  ②                                                         
  ③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是(       )(2分) 
  A、文章第三段说“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的画风填补了美术史的空白,开辟了色彩学和美学的新领域。
  B、古往今来的画家,不可胜计,然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第三类则是置好坏于度外,被冥顽不朽之力驱动着画笔作画。梵高属于第二类。
  C、梵高用自裁的方式来抗击命运固然不值得称道,但他对艺术的执着与真情却给后来的艺术家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D、梵高死后的荣耀说明真正的艺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像好酒一样,存放越久,味道越醇。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15分)
  书不能越读越多
  (1)曾经有过这样的时候,看见书架上的书增多起来,心里也觉着宽慰。这似乎也可以看到,自己读过的书是多起来了。诚然,博览群书是我们的向往,开卷有益也是从来的教导,我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2)但是渐渐的,也就有了疑惑。
  (3)如果要读的书总是越来越多,到老死也读不完,我们不就注定了要糊糊涂涂的死去?人生已是不就注定了是绝望的?一个人的出路和可能的希望,又会在哪里呢?
  (4)读书是为了求取知识,我们向来都这样认为。但这时候也就看到,尽管知识很重要,而知识甚至又不是最重要的。古往而今来,不管我们增添了多少知识,我们又依然还是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和生老病死。衣裳改变了式样,却还是衣裳。兵器改变了,也仍然在交战。知识所改变的,又只是我们竞争的手段和生活的风范。
  (5)比如说,与秦皇汉武时候相比,我们的欢乐和痛苦本身,是不是就有所不同呢?或者时至今日,我们的欢乐就愈来愈多,痛苦就愈来愈少?然而如果是欢乐,则不论是陶壶瓦罐或者金斟玉盏,未必有什么不相同;有如果有痛苦,则不论高楼大厦之内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