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10字。
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共案
语文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说课部分:
(一)单元学习目标:
1、学习与欣赏中国古代不同时代及不同体裁风格的散文,把握其内存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2、拓展学生散文领域的文学和文化视野,归纳与概括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内涵与特点,领悟其艺术上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3、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本,熟悉常见文言现象,提高翻译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提炼课题,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单元内容及学情现状:
1.本单元共选6篇古代散文,分为“赏析示例”(1篇)“自主赏析”(3篇)和“推荐作品”(2篇)三大部分,内容主要以唐宋大家典范的代表散文为主,另外还有明清时期的一些典范的作品,文学时期跨度较大;体裁上有议论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及叙事性散文,层次及形式较为多样。
2、从学情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薄弱环节亟待提高:(1)古代散文属于文言文范畴,部分学生还存在文本阅读上的困难障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疏通文句基本意义、提高翻译水平、宏观把握课文思脉与结构是前提条件;(2)提要钩玄,概括作品“形”与“神”,是本单元的基础目标之一,从学生的目前情况看,语言组织能力较弱,不能充分运用散文鉴赏的专业术语表述自己的观点;(3)散文的“气脉”既外化为作者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及结构组织脉络,又内化为学生需通过自己的文化积累、甚至情感价值观念与作品展开对话,如何发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在以前的课堂交流中仍然显得不够充分;(4)未全身心地地投入到对作品的诵读之中,因“声”求“气”方面还较欠缺。
(三)教学设想:
1、散文单元相较于诗词单元,每篇作品的容量较大,且存在着文言文的基础教学因素在内,在教学安排和学生的学习展开活动上需要将能力培养与基础知识识记结合起来,且本单元安排的散文体裁形式多样,因此,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多从“面”上去把握。其中,《六国论》《祭十二郎文》体裁特征明确,容量较大,这两篇散文可先由教师导引讲解为主来作为过渡,逐步过渡到学生的分组合作探究阶段。
2、“自主赏析部分”的其余几篇散文先由学生课前预习,主要是疏通文句基本意思,然后教师列示鉴赏基本内容,给学生提供出课题,学生进行分组探究,然后课堂进行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拓宽加深;“推荐作品部分”设计两个目标:(1)照顾高考,以考题的形式打印下发题纲,让学生阅读后进行鉴赏,教师提供出范例答案;(2)学生联系必修部分学习过的中国古代及现代散文,教师提供两篇散文(古代和现代散文各一篇),从散文的两大特点“形散神聚”和“情景(事或理)交融”出发自主探究,以论文的形式上交,教师打分并指出不足。
3.本单元的总纲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在教学设计中应将鉴赏重点放在把握散文文本的思想感情脉络及各种艺术手法上,尤其是作者所讲的“气”的区别上,这就要求学生在鉴赏前须储备两个基本知识面:(1)表达手法、文章结构、作者情感等方面的文辞术语;(2)预习中疏通诗词文本的基本意义。教师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好文言文基础知识工具。
4.坚决执行以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宗旨,构筑开放性的教学课堂,注意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和必修部分的知识链接。
共案基本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准确理解散文文本的基本意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感知作品的“气脉”。
(2)提要钩玄,提高筛选并探究作品主题的能力,培养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培养多角度、准确并推陈出新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梳理鉴赏课题,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2)运用与必修内容链接与比较的方法,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和网络等资源,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解度。
(3)用课堂交流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用撰写论文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