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700字。
《石钟山记》学案
石钟山记[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第一板块:自学互帮目标及内容
一、基础知识积累
1、容易读错的字
彭蠡(lǐ)郦(lì)元钟磬(qìng)李渤(bó)扣而聆(líng)之
函(hán)胡桴(fú)止响腾铿(kēng)然硿硿(kōng)焉无射(yì)
栖鹘(hú)磔磔(zhé)鹳(guàn)鹤噌(chēng)吰(hóng)
石穴罅(xià)涵(hán)淡窾(kuǎn)坎(kǎn)鞳(tà) 臆(yì)断
2、字形辨析
聆聆听磬钟磬饶富饶搏拼搏澎澎湃霄云霄桴桴鼓镗镗床
伶伶人馨馨香绕环绕博博大膨膨胀宵宵夜殍饿殍瞠瞠目
拎拎着
3、背诵有关实践的名句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二、整体自学目标:
1、文言知识理解和积累:(1)通假字:扣、函、莫、固、识、考;舟、目、耳、鼓、名、鸣、夜;(3)古今异义:钟馨、其实、洪钟、港口、所以、斧斤、浅深;(4)重要一词多义;(5)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判断句、省略句。
2、内容理解:(1)理清文章思路结构。(2)理解和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即情、景、理相融合的写法。(3)学习有疑必察,重视实践的精神。
三、自学互帮程序
1、组长组织逐段学习,理解掌握重要文言知识,翻译,归纳概括内容。质疑和解决集中存在的问题。
2、对文章深入理解和探讨,主要理解思路、写作方法、作者精神。
3、解决自学互帮过程中未解决和新发现的问题。
4、自学效果检测。
四、第一段自学目标及内容:
1、理解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焉、以为、临、是、相、虽、始、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