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5860字。
  2009年海安县三模考试试卷
  初三语文  2009.6
  海安   徐大才  226641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3分)
  ①阴mái________    ②鸣钟击qìng________    ③心无旁wù________
  2、根据课文默写(1-4题必做,5、6选做一题)。(6分)
  ①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②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望江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⑤李商隐的诗想象大胆,意境奇美,《夜雨寄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突破了时空局限,憧憬着与亲友秉烛欢谈的情景。
  ⑥古诗词中的“燕”往往与春天有关,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就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文段中加点的文言词语。(3分)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①信:____________    ②猖蹶:____________   ③已: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从大量的证据中表明,3月14日发生在拉萨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是由藏独分子一手策划和制造的。
  B.良好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我们在考试中能否正常发挥,能否取得优秀成绩。
  C.李老师到现在还没来上课,大家猜测他可能生病了。
  D.许多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参加了这次在北京召开的重要会议。
  5、仿照划线句,写出你对“初中生活”的感悟。(4分)
  初中生活,是一本略显仓促的书,曾经的莽撞轻率正是它最珍贵的篇章;初中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概括你得出的结论。(30字以内)(4分)
  ①美国教育机构仅为高中学生求学期间列出的必读的经典书目就有20部之多。这个书目包括: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弥尔顿的《失乐园》,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惠特曼的《草叶集》等。这是美国高中在校生的必读书目,而且教育部门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且要进行相关内容的考试。
  ②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向中学生推荐了几十本经典必读书目,仅初中三年就有吴承恩的《西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以江苏省常州市的中考为例,自2004年起,每年的中考都把名著题作为必考的题型。
  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上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① “含”和“带”两个动词分别写出了红桃和绿柳怎样的情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山客怎样的心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8分)
  东瓯(ōu)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冶①,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贾人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冯妇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珏②、文锦十纯③,命贾人为行人④,求冯妇于晋。冯妇至,东瓯君命驾,虚左⑤,迎之于国门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攘臂从国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于是贾人⑥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陶冶:烧制陶器,引申指砖瓦。②珏:jué,白玉一双。③纯:tún,匹。④行人:使者。⑤虚左:空出左边的尊位。⑥贾(gǔ)人:商人。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①国人咸苦之  苦:_____________           ②海隅之贾人适市  适:____________
  ③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  善:____________    ④冯妇攘臂从国人出  从:_________
  9、下列句中的“于”与“求冯妇于晋”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