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720字。
我爱这土地
一、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黎明的通知》抒情长诗《光的赞歌》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11月,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1.自由诵读。并给诗歌划分节奏。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2、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3.合作研讨:
(1) 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它有怎样的含义?你能从那些词句中看出来?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
乡愁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1、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2、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说说诗人所书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