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060个字。
  2008年初中升高中模拟考试(一)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设附加题,学生可做可不做,得分将计入总分,但总分不得超过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8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A、栈桥(jiàn) 随声附和(hè)  B、预兆(zhào)参差不齐(chā)
  C、绽(zhàn)放 迥(jiǒng)乎不同C、执拗(ǎo)  相形见绌(chù)
  2、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在被掩埋的小学废墟旁,温总理用撕哑、哽咽的话语,向废墟中的孩子喊话。
  B、我们就一定能够度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
  C、村民们推选出20多个对山路最熟悉的人背上竹背篼,沿着采药人踩出的小道向山下进发,寻求帮助。
  D、天津大学校园,因师生涌跃为灾区捐款而增添了许多暖意。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安徽民居的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留外人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B、山脚下鳞次栉比的梯田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C、珠穆朗玛峰北面和南面的登山线路大相径庭,可是登山运动员却特别喜欢从北面登顶。
  D、为了观看2008奥运会的火炬传递,大家都在家里观看其盛况,整个佛山变得万人空巷。
  4、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A、每一个同学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人才。
  B、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使我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共处。
  C、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班级工作的关键。
  D、经过专家组的考核验收,该市被授予“省级节水型城市”的称号。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5至10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10题。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5.选出下面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落英缤纷(缤纷:繁多的样子)   B、屋舍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      
  C、便扶向路(向:方向)       D、欣然规往(规:计划)       
  6.选出加点的“之”与“问所从来,具答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土地(田野)、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林之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领妻子和朋友来到这走投无路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把自己听到、见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源中人听了都感叹惊讶。)
  8.选出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田间小路能够通行,村落间时常听到鸡狗的鸣叫声。
  B、田间小路纵横交错,村落间听到鸡狗不宁的叫声。
  C、田间小路纵横交错,村落间处处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D、小小的道路纵横交错,村落间处处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9.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C、“见渔人,乃大惊”表现了桃源中人对外界来客突然出现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一个与外界长期隔离的社会。
  D、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为了让他回到外界之后不泄露桃源的秘密。
  10.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桃花源的生活图景写得简略,发现过程和重归隐没写得详尽,这样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B、文章的第一段写挑花源外的景色美得令人难以相信,让人觉得挑花源似有似无,似真似幻,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C、作者在尾声有意添加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刘子骥遣人找寻桃花源的故事,其目的在于增添桃花源的传奇色彩。
  D、作者以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景况为线索,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使故事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生趣盎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