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030个字。
  八下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马说
  韩愈
  一、在括号中完成字词解释: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有关语句理解与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三、中心:韩愈的《马说》通篇运用了比喻论证:把人才比喻为千里马,把能识别人才的人比喻为伯乐,而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山市
  蒲松龄
  一、在括号中完成字词解释: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