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5890字。  温州市部分学校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测试题
  高二语文                    2009.1
  说明:本套试题共100分,答题时间是120分钟,请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
  一、积累与体验:(共7分)
  1、名句默写(任选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士不可不弘毅,                   。(《论语》)
  (2)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论语》)
  (3)高山仰止,               。《诗经•小雅•车辖》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              ,形影相吊。(《陈情表》)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
  (6)真的猛士,                  ,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文学常识:(任选1题做,2分)
  (1)“孔子虽然一生“述而不作”, 但“其事虽述,其功则倍有于作矣”。他晚年编辑整理了许多古代文化典籍,先后编订了《     》《     》《     》《     》《     》《      》,号称“六经”。
  (2)“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的“艺”是指     、     、     、     、
  、     等六种学问和技能。
  二、诵读体验:(对两空得1分,共 2分)
  3、《君子之风》一课中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里使用了两个      倒装的感叹句,表达出作为老师的孔子对自己的学生颜回                  的品格的赞美之情。而在闻知颜回之死后,他又禁不住哭喊道:“天丧予!天丧予!”表达了孔子            的情感,催人泪下。两处都用了           修辞方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每题2分,共10分)
  4、下列词语中加点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琐屑(xiè)      札记(zhá)       笑靥(yàn)    斐然成章(fěi)
  B、镌(juān)刻     栖(xī)息        渣滓(zăi)     待贾而沽(gū  )
  C、筵席(yàn)      喟然(kuì)          蛊(g ŭ)惑     诲人不倦(huǐ)
  D、讪笑(shàn)       恸(tòng)哭         攻讦(jié)        呱呱而泣(gū)
  5. 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我极报歉的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对于那些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谢意,其中有些是不相识的。
  B、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从这图象中去汲取启示吧。
  C、然而,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的旋涡。
  D、我国幅园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适应风土,因地制宜,努力发展传统的生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
  谒:请。
  邑:封地。
  愿足下更虑之:改变。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表被动。
  人不敢与忤视:正眼看。
  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原谅。
  发图:打开。
  自引而起:身子向上起。
  操其室:剑鞘。
  王负剑:指负剑于背。
  5、理解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的用法。
  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通“捧”,捧着。
  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卒起不意:通“猝”,突然。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惊害怕。
  6、注意古今异义词。
  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是礼品,今义是货币。
  樊於期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是贫穷。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是袒露一只臂膀,今义是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是宫廷的侍卫,今义是指中医医生。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是指投击,今义是拿着。
  7、活用。
  进兵北略地:向北,名词作状语。
  函封之:用匣子,名词作状语。
  箕踞:像箕一样,名词作状语。
  又前而为歌曰:向前,名词作动词。
  8、一词多义。
  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看。
  使使以闻大王:前一个“使”是出使,动词;后一个“使”是使者,名词。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理清层次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行刺的原因。
  第二部分(3-9段):写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10-17段):写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荆轲行刺失败被杀。
  问题思考
  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如何交待为什么要行刺的?
  作者是从两个方面来交待的。一方面,秦军所向披靡,“破”“虏”“收”“进”“略”“至”短短的六个字就写清楚了。而燕国太子丹面对这样的情况,却是非常“恐惧”。这就使故事的一开头就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中,也为下文写行刺作好了铺垫。
  2、荆轲是如何准备行刺的?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准备信物、寻找利刃、配备助手。“信物”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樊於期的人头,一个是燕督亢地图。从赵夫人那里获得利刃。助手本来应该有两个,一个是荆轲自己的好友,一个是秦武阳,但是由于太子丹催促太紧,荆轲的好友还没有到,荆轲和秦武阳就出发了。
  3、有人说荆轲行刺必然失败,文章中的哪些地方预示了这一点?
  文章有两个地方预示了这一点:一是荆轲的助手还没有到,太子丹就摧着荆轲出发了。二是在易水边送行的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要写秦武阳“色变振恐”?
  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更能够突出荆轲的机智、镇定自若,神勇过人。荆轲的一“笑”一“顾”就化解了当时的危险场面,表现了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
  5、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
  侠肝义胆、知恩图报、果敢勇决、擅长辞令、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处事沉着机智。
  6、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7、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1)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3)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8、易水诀别一段中的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段描写,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如“白衣冠”“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等都是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其中音乐描写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也是渲染悲壮气氛。
  问题探究
  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