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师  说》
教学目的:了解作者的生平及韩柳的“古文运动”;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学习韩愈“奋不顾流俗”的精神;了解文章有关“教师”方面的见解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分析文章重点词语,学习文章的论证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简介背景:
回忆初中学过的韩愈的诗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诗中反映的是哪个历史事件?——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韩愈的这种反抗流俗勇气是难能可贵的。在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现在,教师的地位一直在提高,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上,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教师甚至有“臭老九”之称,仅在道士、和尚等闲杂人士之上,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情况正如韩愈的朋友柳宗元所言:“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愈以是得狂名。”(《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韩愈在《师说》中所批判的“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二、联系背景,分析文章: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疏通文章,着重分析几个重要字词:道、师、耻、之、于、学者、从而、所以等。并在文章疏通的基础上,分析文章内容。
第一段:
1、读准停顿
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
2、学生质疑后理清思路:
第一层:提出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什么“古之学者必有师”?——因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不从师则无以解惑。
第二层:提出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小结:本段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