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8480字。河南省平顶山市08-0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考试结束后,将第I卷的答题卡和第Ⅱ卷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I卷(共12小题,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恓惶(xī) 湮没(yān) 人才济济(jǐ) 宫商角徵羽(jué)
B.朱拓(tuò) 榫头(sǔn) 古陌荒阡(mò) 单于壮其节(chán)
C.呜咽(yān) 反馈(kuì) 一蓑烟雨(suō) 乍暖还寒时候(huán)
D.敕造(chì) 踝节(luǒ) 少不更事(ɡēnɡ) 休说鲈鱼堪脍(kuà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囊括 牙慧 畏葸不前 枯燥无味
B.戕害 料峭 残羹冷灸 积年不徙
C.弥补 禀赋 繁文缛节 错勘贤愚
D.锻炼 宿怨 休戚相关 咄咄逼人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⑴ 阅读、欣赏优秀的剧本,要 人物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潜台词。
⑵ 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那么写出的文章往往语言平瘪,内容 。
⑶ 第三个身量未足, 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A. 品位 空乏 年纪 B. 品味 空乏 年纪
C. 品位 空泛 形容 D. 品味 空泛 形容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总之,莎士比亚不拘一格,充分融汇经典文学、民间文化和当时戏剧实践,无论写哪一种戏,都超越了前人和同代人。
B.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C.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D.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俯拾皆是。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朔风凛冽,冰雪飘零,苏武执著地坚守自己的信念,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
B.《宇宙的边疆》节选自卡尔•萨根的作品《宇宙》,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曾被翻译成大约10多种左右的语言。
C.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检验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不可看见的各种震动。
D.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无比优越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 。 。 。 : 。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⑤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
A.②⑤③①④ B.①④②⑤③ C.④①⑤③② D.①④②③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词在其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