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100字。在文学馆听讲座:中国科幻思想的流变
  主持人: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主讲人:吴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文学馆听讲座。今天我请来的主讲人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吴岩老师。他给大家带来的演讲题目是“中国科幻思想的流变”,有请,大家欢迎!
  主讲人:
  在上个月的报告中,我已经跟大家分享了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并讲述了过去100年里,这一文学领域都出现过哪些有趣的现象,有哪些非常值得注意的作品。我特别提到,这100年是中国科幻文学发展风风雨雨的100年,是起起落落、断断续续的100年,是许多具有天才的作家用自己的勇气进行尝试又跌倒的100年。
  那么,为什么科幻文学的命运会这么坎坷?在今天全球化的科技和商品的时代里,科幻文学在中国是否有光明前途?我们已经在上次讲座中讨论了外部环境的多种制约因素,但外因终究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和起伏的内因就是到底我们心目中的科幻是什么?是否这种文类的定义或定位,影响了科幻文学的跌宕起伏?
  我今天就想回答这个问题。主要想谈两方面:首先,中国科幻思想中曾经出现过几个较大的派别?其次,对于当前的中国,科幻思想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
  中国科幻思想的四股“脉动”
  从上世纪最初的几年开始的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历程中,大致有四个特别重要的思想时段。出现过四个特别典型观点。我把这四个观点分别称为文化先锋派、科技先导派、科普教育派和社会反映派。
  文化先锋派
  文化先锋论产生于从晚清到五四前后这段时间。这一时期的思想特色,是将科幻小说当成一种文化先锋的有效工具,企图用这样的新小说、新文学更新中国人的心智,开启中国新文化的大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和鲁迅。
  让我们回顾上次所谈到的一些事实。我曾经讲到,西方的科幻文学是在恰当的时间产生的恰当的作品。当科学技术革命改变现实的速度加快,人们对这种速度感到紧张、焦虑的时候,一些特别超前和敏感的作家把他们的感受写在作品中,便形成了科幻的雏形。但是,在中国,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封闭的天朝帝国,科技的发展没有超越人们感受的限度,因此,不会自发产生科学幻想文学。直到有一天,当西方的炮舰轰鸣着打开中国的大门。强迫性的现代化进程方才正式开始。
  众所周知,中国与西方文化碰撞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至少经历了三个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4年中日战争这段时间,中国人明白了世界的真实面貌,但仍然顽固地抱住过去的一切不放。在思想文化界,所谓的“中体西用”成为了基本纲领,就是说,在形而上的方面,儒文化体系不被动摇,而在技术层次可以引进西方科学。由于科幻中不单单保存有对科学技术的引用,更多故事展现了西方人文思想和社会生活,因此,这一时期虽然大量翻译科普和科学著作,但科幻小说不在引进的行列。
  及至1895年之后,中体西用彻底破产,人们才认识到,东方的价值体系和核心思想本身也存在着问题,因此,从1895-1915社会进入到“改革中体,以用西学”阶段。在这一阶段,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人们越发感到,保存对体制的幻想是错误的,要从更深的层次上进行文化革新。只有在这样的时代里,才具备了科幻小说进入中国的基本土壤。土壤一有,立刻就有人开始下种。1902年,梁启超和鲁迅同时站出来开垦科幻的处女地。
  梁启超的科幻文学活动“暴露”于1902年。是年,他不但在自己主编的《新小说》杂志连载《新中国未来记》,发表翻译小说《世界末日记》及译后记,还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论文中,为中国小说界革命进行布局论证。次年,他发表了翻译小说《十五小豪杰》。
  《新中国未来记》是一部以政治科学为主题、畅想中国未来政治发展和政治未来的科幻小说。小说发生时间是不太遥远的未来—孔子降生后2513年,即西历1962年。“中国全国人民”举行的一次“维新五十年大祝典日”,这一天,万国太平会议在南京召开,各国全权大臣齐聚金陵,签署“太平条约”,参观万国博览会。而博览会除了展览,还有一系列高等级学术报告会。孔子的“旁系”后代、76岁的孔觉民先生主讲的《中国近六十年史讲义》。时间的远投和空间的改造完成之后,小说进入“政论”。在随后的四节中,有时记录讲演全文、有时记录两人对谈、还有时记录事件过程。而所有这些,都是在严格的说理、辩争、甚至论述上的认知性表达。作者是特意将逻辑因果的相互关系在作品中凸现,以强化小说的科学思维。例如,作者在谈到国家如此昌盛,享有如此荣光的时候说,有三件事是导致中国发展的“前提”,这三件事是严酷的“外国侵凌”、执着的“为国忘身,百折不回,卒成大业”之志士情怀和“能审时势,排群议,让权于民”的贤明君主。在中国未来发展的六个时代中,预备时代从联军破北京时起至广东自治时止);分治时代从南方个省自治时起至全国国会开设时止;统一时代从第一次大统领罗在田就任时起至第二次大统领黄克强满任时止;殖产时代从第三次黄克强复任总统领时起至第五次大统领陈法尧满任止;外竞时代从中俄战争起到亚洲各国同盟会成立止;雄飞时代从匈牙利会议后到小说所撰写的时间止。六大时代完成了从心理准备到付诸行动、从政治进步到经济发展、从内部建设到外部竞争这一系列牵涉到行动科学、政治科学的逻辑体系。两部翻译作品中,一部从宏观的视角,观察了地球、太阳及人类的兴亡。第二部从少年的身上,看到勇敢、坚毅、敢拼搏和梁启超心目中一系列政治理想的实现。
  梁启超的著作和译作构成了中国早期科幻文学的一个丰富景观。他对中西文化的兼容、对科学和未来的思考、对文学的全面发展,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和自我实践。虽然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但他的科幻贡献,需要做更多深入的分析。他所主张的哲理科学小说,是一种以“发明哲学及格致学”为主要内容,能够“传达高深的科学学理”和“哲学思考”的作品。
  鲁迅与科幻小说的关系,也是从1902年开始的。当年,他将凡尔纳的小说《月界旅行》次年,鲁迅继续在《浙江潮》刊登新的凡尔纳小说译本《地底旅行》。《月界旅行》为章回体小说。除标题外,作者严格按照原文的内容进行翻译,没有象梁启超那样根据自己喜好进行名词转移。准确的翻译风格恰当地传递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