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980字。
  《巩乃斯的马》优化精解备课参考
  1.整体感知
  《巩乃斯的马》是周涛的代表作,也堪称是中国作家中写马写得最好的一篇。这并不是因为作者见到了天底下最好的马,而是因为他很好地写出了心中的马。作者吹入了自己独特的生命气息,使有关马的形象、性格及生活场景等零碎片断整合起来,获得了艺术生命力。特别是由于作者在马的形象中压缩了自己强烈的情感底蕴,所以往往使人感到某种象征性和传奇性。
  本文借助对马的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与进取精神的向往与渴求。作家通过对比,议论马不像牛、骆驼、驴子的形象,它在广阔的草原上“是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马虽然接受了文明的洗礼,却仍然保持了自由的生命力,与人类是朋友而非奴隶,兼得文明与自然之长:“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故而认为“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很显然,马的形象寄托了作者自己对不受羁绊的自由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2.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的重点是联系课文,从其中较为成功的写作手法中领悟到写作的有效途径。对比铺垫手法的运用是重点之一。另外文中透露出来的那种昂扬、积极的奋斗精神也是我们要重点感受领悟的。品读文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以物喻理的手法,把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事物,赋予其一定的哲理精神,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以联系自己平常的生活、学习以及以前学过的文章来加以分析、综合。
  第二板块
  1.文题解读
  巩乃斯草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内,蒙语意为“太阳坡”。巩乃斯草原山地草原、河谷草原并存,春夏秋冬牧场齐备,河湖泉涧,野果山花,珍奇异兽,应有尽有,是一处难得的旅游胜地。此地是中国名马伊犁马的故乡,是我国著名的养马区。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秀散文,文题中的“马”即是作者所托之物,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巩乃斯”则是“马”所活动的环境,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本文的题目就极为传神地概括出了文章的主旨。
  2.走近作者
  周涛,1946年3月15日出生,当代诗人、散文家。是新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祖籍山西,少年时随父迁徙新疆。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现为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目前出版诗集、散文集20多种。曾获全国诗集奖和全军八一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周涛散文的叙述语言,像西部的山水一样凝练,可谓字字珠玑,且不时有神来之笔。读周涛的散文,就像听一首首演奏于西部高原上的牧歌,古朴真实而又苍劲有力。
  3.背景纵览
  1966—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特别悲惨的日子,因为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在“文革”时期,政治运动使得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最宝贵的信任,人人自危,动辄得咎。在政治高压下,每个人都过得压抑、痛苦。关于十年“文革”的叙述,是当代文学进入新时期后的一个热点,像刘心武的《班主任》、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北岛的《回答》、巴金的《随想录》……作家们痛定思痛,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控诉批判这场给国家、民族和个人带来深重灾难的浩劫,周涛创作于1984年的《巩乃斯的马》呈现的也正是个人关于“文革”岁月的记忆和感受。
  4.课文详解
  巩乃斯的马
  周涛
  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而且这种缺陷很难弥补。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