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500字。 《再别康桥》细读——“还原”分析之一
孙绍振
推荐语:不少的“诗歌赏析”类文章(《语文教参》也一样),确如作者所指出的,“其实是把经典的诗歌翻译成散文,再加上任意性的拔高”,让读者不得要领,而只能自愧低能,领略不了赏析家们的玄奥。孙绍振教授的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读懂《再别康桥》,折服于其独到的见解,而且也为我们学习和使用“还原分析法”提供了精彩的例子。
二十世纪一波又一波地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文艺的和文化的理论,成就绝对不可低估,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很少有相当水平的理论家,用西方的理论成功地分析中国的经典文本,特别是单个经典文本的分析,这就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西方的理论的可信度没有得到论证,其必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就很难被真正发现,因而我们的理论也就很难有超越西方的突破;二是,这就造成了理论突飞猛进,而文本分析水准则十分落伍的状态,理论除了为理论而理论的价值以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阐释文本,特别是微观文本阐释的有效性。应该说,这个问题在五六十年代,是很受关注的,只是,五十年代苏联式的理论本身的狭隘性,使得举国的努力,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到了八十年代,新一轮的西方文论的引进,声势浩大。由于流派更迭过速,宏观上尚且未能达于自洽,微观阐释和分析始终是极薄弱的环节。以至于前卫的理论日新月异,尖兵已经到达西方文论的前哨,而文本分析,却停滞不前,就连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审美价值论、文艺心理学的层次都未曾到达,何况九十年代的话语学说。在大学讲堂既然如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上,陈旧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狭隘的社会功利主义仍然占有优势,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是因为,任何西方文论,要和中国的经典文本经过磨合,才能生根开花。这个磨合,首先,从根本上来说,是很“繁琐”的,几乎每一个经典文本都有一个不轻松的过程。其次,有出息的评论家,应该从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中,总结出一系列的具体的、甚至可操作的方法来,构成一种新的学科,也许可以叫做“文本解读方法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名作欣赏”目前还处在一种相当幼稚的阶段。这是一个永不完结的课题,是一个需要一代以上人的历史任务。
前几年《再别康桥》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这给中学语文教育界,出了一个难题,流行的机械反映论和狭隘的社会功利论在这个文本中遭遇到难以逾越的挑战。网站上纷纷讨论如何分析这首现代新诗史的名作。扰嚷一番之后 ,居然是这样的意见占据了上风:还是让学生在朗诵中去体悟诗中的情致罢。这说明,目前一些大而化之的所谓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