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8770字。  高中语文第三册复习提要
  第一单元《〈诗经〉三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
  (一)知识结构
  1.重点实词
  乘:登上。如“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载:又。如“载笑载言。”
  耽:沉溺。   贻:赠送。  靡:无,没有。   便言:很会说话。  劳劳:忧愁伤感的样子。
  2.通假字
  匪我愆期:通“非”,不是。   犹可说也:通“脱”,摆脱,丢开。
  说怿女美:说通“悦”,高兴。女通“汝”,这里指代彤管。   自牧归荑:通“馈”,赠送。
  3.古今异义词
  区区:古义,愚蠢。如“何乃太区区”。真情执意。如“感君区区怀”。
  今义,形容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自由:古,自作主张。今,不受约束。来信:古,来送信的使者。今,寄来的书信。      
  明日:古,第二天。今,未来的一天。    交通:古,交互相通。今,指水陆运输。
  4.重点句
  (1)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5.文学常识
  (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诗歌305篇,按音乐和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2)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后经刘向整理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3)乐府:最初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后来人们把它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作“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南朝的《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和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4)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其作品《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二)重点、难点、易错点
  1.文句理解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两句诗与后面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形成鲜明对照,同时它们既是“兴”的典型,又通过桑叶的变化来比喻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桑叶由嫩绿而枯黄,主人公的爱情生活也由幸福而痛苦。这种由自然现象的变化映照故事情节发展和主人公生活遭遇及心情变化的写法,能激发读者联想,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两句兼用比、兴两种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同时用来引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别后的思念之情,烘托了全篇的气氛,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在结构上,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
  2.修辞手法
  比喻:《离骚》中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婚期的变卦比喻君王失信……这些比喻使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
  3.表现手法
  对比:《氓》通篇在回忆中运用对比。首先是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是“言笑晏晏”“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纯真与热情。婚后是“夙兴夜寐”“躬自悼矣”。写出了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辛苦和遭受的屈辱。其次是氓婚前婚后的对比。婚前是“蚩蚩”,婚后是“贰其行”“至于暴”。第三是氓与诗中“我”的对比。“我”的勤劳、善良反衬了氓的负心、粗暴。反过来,氓开始的热情求婚到后来的粗暴反衬了“我”的始终如一。
  铺陈排比:《孔雀东南飞》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按时间顺序作纵的铺陈,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又有教养的特点。写兰芝离开焦家时的打扮:“……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丽,更表现出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的豪华排场,既显示了兰芝的身价,反衬她的悲惨命运,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的悲的对照,加深了悲剧气氛。
  (三)高考真题举要
  [例1]2005年高考全国卷二默写(2):百川东到海,                ?少壮不努力,             。(《汉乐府•长歌行》)
  北京卷默写(2):《孔雀东南飞》              ,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              。
  湖南卷默写(1):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迢迢牵牛星》)(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曹操《短歌行》)
  津卷默写(2):            ,依依墟里烟。           ,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重庆卷默写(1):高余冠之岌岌兮,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
  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默写(3):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 (曹操《观沧海》)
  江苏卷默写(1):战战兢兢,            ,          。(《诗•小雅•小曼》)
  重庆卷默写(2):         ,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曹操《短歌行》)
  [例2] 2005年高考广东卷第14题: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名师讲解]
  [例1]考查名句默写。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默写的考查中,多数是考高中课内的,但偶尔也考到课外的或者是小学和初中学过的。因此,要想默写得满分,在平时和复习中还应该注意过去学过的和与课文相关的一些诗文名句。答案分别为:全国卷二,何时复西归  老大徒伤悲。北京卷,君当作磐石  磐石无转移。湖南卷,(1)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2)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天津卷,暧暧远人村  狗吠深巷中。重庆卷,长余佩之陆离。全国卷一,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江苏卷,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重庆卷,山不厌高  天下归心。
  [例2]第(1)题考查诗歌的形式特点和修辞。诗歌在结构形式上可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颈联即第三联。对仗,就是诗词中的对偶。这一联对仗的词语有:“荒村”与“古寺” “断霭”与“流莺” “生”与“语”。第(2)题是从内容的角度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开头诗人是姑且登高望远,心境是比较平静的。而看到“野水”“孤舟”“荒村”“古寺”,不但眼有所见,而且耳有所闻(“莺语”)更有所想:“旧业”,因而自惊。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理解分析还应该联系题目中的“怀归”,即有一种思乡之情。该题答案为: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第(3)题由诗到画,是一道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好题,回答时要注意揣摩诗歌的意境,将画面的内容用文字叙述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答案为: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