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日期:2006-04-05 作者:盛剑成;李建生 来源:
  □盛剑成 李建生  
  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
  (一) 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
  1) 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词义扩大。其特点为: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江”、“河”、“睡”(“打瞌睡”)。2词义缩小。其特点为: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又包含在古义之中,如“金”、“让”(“责备”)。3词义转移。其特点为: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如“交通”、“去”(“离开”)。4感情色彩变化。其特点为: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如“爪牙”、“谤”。5名称说法变化。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6双音节词偏义复词。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
  3)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 文言虚词
  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要注意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盍、叵、旃。(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在根据阅读材料中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在文中的用法”界定了范围,并表现为常见用法。首先要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判别、比较、推断,达到了解其用法的目的。
  二、语法与翻译考点解析
  (一)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掌握词类活用现象,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进而理解文意。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类:
  1)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②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
  上面例句中,名词“水”、“军”作动词用,分别解释为“游泳”、“驻军”。
  2)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前出事表》)
  上面例句中,句①中“善”和句②中的“亲”、“远”本来都是形容词,但在句中均为动词,分别解释为“交好”,“亲近”、“远离”。
  3) 名词作状语
  如: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上面例句中,句①中的“箕畚”意为“用箕畚”,句②中的“犬”意为“像狗一样”。
  4)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怎么样”的意思。
  如: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上面例句中,①中的“生”和“肉”意为“使……复生”和“使……长肉”,②中的“绿”意为“使……变绿”。
  5)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如: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上面例句中,①中的“异”和②中的“奇”和“宾客”为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感到奇怪”、“认为与众不同”、“把……当作宾客”。
  文言文阅读练习八则
  日期:2008-05-05 作者:焦文林 来源:
  1 曲突徙薪
  客有过①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②有积薪。客谓主人:“曲其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③不应。居无何,家果失火,乡居里中人哀而救之,火幸息④。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⑤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⑥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⑧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⑨而请之。
  (《说苑·权谋》)
  【注释】
  ①过:拜访。②傍:同“旁”,旁边。③嘿(mò)然:嘿,同“默”,不说话的样子。④息:同“熄”,灭。⑤燔(fán):烧;灼(zhuó),被火烧伤。⑥而不录:却不邀请。而,却;录,录用,此处指邀请。⑧乡(xiàng)使:当初如果。乡,同“向”,从前;使,假如。⑨寤:同“悟”,醒悟,觉悟。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乡居里中人哀而救之( )
  ②于是杀牛置酒( )
  ③余各以功次坐( )
  ④今论功而请宾(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2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②。天下之马者③,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弥辙④。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⑤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⑥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⑦。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⑧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列子·说符》)
  【注释】
  ①子姓:您的家族。姓,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②形容筋骨:形体外表、筋肉骨架。相,仔细观察。③天下之马者:天下绝伦之马。④绝尘:不扬尘土,形容跑得快,灰尘来不及沾到马蹄上;弥辙:没有车辙,形容拉的车速度极快,车轮碾过没有留下痕迹。弥,同“弭”。⑤担纆(mò)薪菜:担柴拾草。纆,绳索。菜通“采”。⑥牝(pìn):雌。⑦牡(mǔ):雄;骊(lí):纯黑色的马。⑧一:副词,竟然。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请见之( )
  ②三月而反( )
  ③穆公不说( )
  ④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九方皋相马的方法,对我们观察认识事物有什么启发?
  3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