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0280字 2009年高考语文宁夏、海南卷详细解析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题目配备:1.定点型选择题(3分),2.散点型选择题(3分),
  3.推断型选择题(3分)。
  文本阅读要点
  考试目的:根据需要,文本可读可不读。
  备考目的:明确并强化信息比较的意识。
  大致步骤:
  ①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并把握重要语句;
  ②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信息;
  ③连缀重要词语信息,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唐诗当年可能多是传唱歌词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流行歌词长盛不衰值得欣喜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歌词与唐诗的文化身份相同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思路结构]
  唐诗当年可能多是传唱歌词
  歌词与唐诗的文化身份相同
  流行歌词长盛不衰值得欣喜
  选择题目要点
  考试目的:迅速判断关键项,获得分数。
  备考目的:进一步强化信息比较的意识。
  大致步骤:
  ①定位——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择出与之“照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照应句;
  ②比照——比较选项和照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相比照,可以接受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③判定——对照中需要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
  [2009年海宁卷•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试题简析]
  A.对应文句: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问题实质:“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是不是意味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对应文句: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问题实质:“显然不可能都是”是不是意味着“其中有一些并不是”?
  C.对应文句: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问题实质:“更多”是不是意味着“尤以……为多”?
  D.对应文句: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
  问题实质:“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是不是意味着“渐渐不再流行了”?
  [参考答案]D
  [2009年海宁卷•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试题简析]
  A.对应文句: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问题实质:“这个意义”是不是指“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
  B.对应文句: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问题实质:“悲欢冷暖,酸甜苦辣”是不是指“现实和梦想”?
  C.对应文句: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问题实质:“一样的精致平实”是不是意味着“异曲同工”?
  D.对应文句: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问题实质:“不见逊色”是不是意味着“更为出色”?
  [参考答案]C
  [2009年海宁卷•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试题简析]
  A.对应文句: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问题实质:“我们所景仰的唐诗”里是不是包括“王之涣的诗”?
  B.对应文句: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问题实质:“难以流行”不是“这”所指的内容吗?
  C.对应文句: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问题实质:“可能不被看重”是不是意味着“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
  D.对应文句: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问题实质:“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是不是意味着“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
  [参考答案]B
  [补充说明]
  重要信息显示着考查的实质,次要信息起着干扰的作用。由“试卷问题”转向“实质问题”,应该是一种“自觉意识”。这一“自觉意识”的确立与巩固,将保证我们快速拨开“试卷问题”的迷雾,使“实质问题”水落石出;还可以帮助我们判别模拟试题——只有可以形成简明的“实质问题”的题目,才是高考可能考的题目。新课改语文试题在这方面必须坚持传统。
  回答“试卷问题”主要靠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回答“实质问题”则主要靠语文能力和对生活的一般认识。新课改语文试题在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题目配备:4.词语—理解实词(3分),5.句子—信息筛选(3分),
  6.文章—文意解析(3分),7.翻译—古文今译(10分)。
  文言文备考要点
  ①文言文考查是知识积累和判断能力紧密结合的考查;
  ②知识积累三要素: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
  ③文言知识积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文言实词积累;
  ④文言文阅读要求的判断能力是:确认、整合和发散。
  文本阅读要点
  ①文本阅读的重点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并不重要;
  ②备考复习中,要看需要,读文本是巩固文言实词的重要手段;
  ③考试中,是否读文言文的文本,要根据自己和题目需求确定。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