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540字。 试题新颖,回避了今年各省的高考试题,采用新题型新思想命题,特别是在语言运用题上有编者独到见解。作文也有新意,答案详尽,便于教师参考。
六安二中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2009年8月26日
命题人:付小锋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66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语言的“俯卧撑”现象
“做俯卧撑”这种说法,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修辞效果。做俯卧撑就是做俯卧撑。它通常用于体育课或健身房,语义单一,见词明义,既说不上别出心裁,也听不出弦外之音。
然而,偏偏就是这个老实巴交的“俯卧撑”,2008年7月1日之后大红大紫。不但在网络上铺天盖地,而且在平面媒体上风起云涌。“河边的俯卧撑”现身于“魔兽世界”。“三个俯卧撑”俨然成了现代典故。“你‘俯卧撑’了没有”之类的大标题,见于一家家报纸的版面……一个并不具有流行价值的语言形态,突然之间流行开来——这就是我所说的语言的“俯卧撑”现象。
那么,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留心一下当代语文生活,你也许便能找到答案。它一般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和传播技术有关。不仰仗强势传媒,不借助于现代科学,“俯卧撑”是“撑”不起来的。比如前两年到处都能听到“××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其实是《天下无贼》里的台词。没有冯小刚这部大片的风靡,“后果”再怎么“严重”,也不会受到如此青睐。再比如“你太有才了”,这句话至今仍脍炙人口,这在相当程度上,得归功于央视的春节晚会。若是在传统舞台上折腾,赵本山、宋丹丹即使才高八斗,也不会有今天的轰动效应。至于“俯卧撑”,则显然和网络有关。当第一个“俯卧撑”的帖子在网上出现后,一小时内便获得了十万以上的点击量,呈现出“井喷式”的状况。而且,一人呼,万人应,一人贴,万人跟,“俯卧撑”一词很快便跃居网络词语的榜首。蝴蝶扇动一下翅膀,便能形成一场热带风暴,这就是网络的威力。
第二,和社会心态有关。网民中确实不乏好“戏”之徒,哪里有“戏”往哪里凑,以营造气氛为己任。所谓“俯卧撑”现象,说穿了不过是大众参与的一场语言游戏。它追求的是娱乐的效果,而不是思考的深度;是语言的趣味,而不是方案的应用。比如今年年初的“艳照门”事件,艳照在网上传开以后,公众为之震撼,人们陷入道德思考中,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谁知就在这时,某电视台播出了一则采访镜头,记者问路人对“艳照门”的看法,被采访者脱口而出:“我是出来打酱油的。”这不经意的一句话,犹如一声棒喝,大家顿时醒悟过来,发觉自己原来也是“打酱油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于是,绷紧的弦松弛下来,你打酱油,我打酱油,“打酱油的”走遍全国,严肃的气氛为之一扫而光。“俯卧撑”一词流行以来,曾出现一批名人“俯卧撑语录”,什么“我撑故我在”,“俯卧撑已经做了三下了,胜利还会远吗”“做自己的俯卧撑,让别人去说吧”“世界上本来是没有路的,做俯卧撑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类“恶搞”更使“俯卧撑”的娱乐效果达到了最大化。
第三,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引爆点。只有当这一“点”为万众瞩目时,某种本来不起眼的语言形态才有可能获得瞬间传播开来的爆发力。“俯卧撑”本身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由贵州发生的少女李树芬溺水事件引爆的。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儿,夜深的时候和同学一起到桥上散心,最后竟投河身亡。这一事件扑朔迷离,自然吸引了公众的关注。2008年7月1日,当地有关部门就此事件召开新闻发布会,“俯卧撑”就是在这次会上提出来的。据有关部门介绍,李树芬曾两次提出投河,第一次被同学刘某劝止。“刘见李树芬心情平静下来,便开始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入河中……”在当时的特定背景下,“俯卧撑”这一词语,一定给关心溺水事件的人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所以,当这天晚上有人拈出“俯卧撑”三字做文章时,就像烈火遇到了干柴,立即形成了燎原之势,一“撑”而不可收。不少原来“打酱油的”,都转而开始“做俯卧撑”。这时“俯卧撑”已不再单单指体育运动,它具有了“超然物外”“与我无关”“无可奉告”等等越来越多的引申意义。
由此可见,“俯卧撑”现象不单纯是语言现象,它还包含着社会内容。在其调侃姿态的后面,有着耐人寻味的心情故事。
(节选自《咬文嚼字》2008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语言的“俯卧撑”现象的一项是(3分) ( )
A.在奥运会女足总结会上,足协主席谢亚龙认为女足身体肌群中最需要训练的是“叉腰肌”,可姑娘们并不知道这个肌肉部位在哪里,但“叉腰肌”却从此在网络上流行起来。
B.“山寨”一词据说源于广东方言,最初以“山寨手机”之名闯入我们的视野,
其后,山寨家电、山寨明星、山寨建筑等层出不穷。
C.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林嘉祥涉嫌猥亵女童案的视频在网络上曝光后,“我是北京来的”也一夜飙红网络,成为一些官员狂妄嚣张的代名词。
D.自2008年6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商品零售场所也开始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限塑令”也成为广为人知的一个词语。
2、从原文看,下列对语言的“俯卧撑”现象有关内容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语言的“俯卧撑”现象指的是一个并不具有流行价值的语言形态突然之间流行开来的现象。
B.语言的“俯卧撑”现象和传播技术有关,其中网络的威力最大,就像蝴蝶扇动一下翅膀,便能形成一场热带风暴一样。
C.语言的“俯卧撑”现象的产生与网民中的好“戏”之徒是分不开的,他们哪里有“戏”往哪里凑,以营造气氛为己任。
D.语言的“俯卧撑”现象的产生关键是要有一个“引爆点”,如果这个“点”不为万众瞩目,这些不起眼的语言形态就不可能获得瞬间传播开来的爆发力。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俯卧撑”一词于2008年7月1日之后开始在网络上、平面媒体上出现,“三个俯卧撑”已经成了现代典故。
B.语言的“俯卧撑”现象是大众参与的一场语言游戏,它单纯追求娱乐效果,使本来严肃的气氛一扫而光。
C.语言的“俯卧撑”现象的产生,需要有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其中之一是要有一个引爆点。
D.“俯卧撑”现象不单纯是语言现象,它还包含着社会内容,在其调侃姿态的后面有着耐人寻味的心情故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铁凝
①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不知什么原因,这座城市在冬天常有大雾。城市因为有了雾,会即刻实在地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着,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