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9770个字。
  本资料适用于八年级语文上册每课一练,是教师教学完成每课后的综合练习。本人是一线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积累。这套试题收集了历年的月考、单元考试、期中期末考试题,是一线教师最适用的宝贵资料。
  八年级语文上册每课一练
  1.新闻两则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击溃()绥靖()()
  阻遏()鄂豫()逃窜()
  2. 填空
  (1)新闻又称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_____。
  3、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
  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
  4.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填番号)
  国民党的(A.广大B.大量C.多数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A.反对B.抗拒C.拒绝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A.作战B.指挥C.鼓动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A.牢靠B.坚固C.巩固D.顽固)的,(A.弱点B.松懈C.劣势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5、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今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二、阅读(考试链接)
  (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时间精确到“时”暗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其中“百万”说明了。
  3.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
  2.芦花荡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疟()子②寒jìn()③蹿了一蹿()
  ④zè()歪⑤飒()飒⑥阴惨()
  2.根据语境解词。
  ①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月明风清:
  ②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央告:
  ③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转弯抹角:
  ④……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
  张皇失措:
  3.填空。
  《芦花荡》的作者是,选自《》,本文是他的“”,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
  4.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三要素:、、。
  二、阅读(考试链接)
  (一)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3.蜡烛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
  拂()晓地窖()瓦砾()匍()匐()腋()窝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偷xí()pínɡ()障jū()躬肃mù()颤wēiwēi()
  3.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
  名副其实:
  精疲力竭:
  4.文学知识。
  《蜡烛》一文的作者是(国籍)的。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蜡烛”的象征意义。
  二、阅读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地躺在那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1.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
  2.在文中空白处填词语,体会用词妙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