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31张。教案学案一体化,课件与教案配套,约7160字。
《祭十二郎文》教案韩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理解作者的骨肉亲情以及自身宦海沉浮之苦、人生无常之感。
3、了解文章突破祭文常规、不拘常格的写作方法。
4、品味文章边诉边泣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作者的骨肉亲情以及自身宦海沉浮之苦、人生无常之感。
3、了解文章突破祭文常规、不拘常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分析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点。
2、研习第1-3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新授
(一)解题
投影示: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2、祭文
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骈文的。韩愈的这篇祭文不拘常格:虽沿用四言,但破骈为散,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写亲人之间的日常琐事,但无不蕴涵一片真情。此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的特色。
3、背景知识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二)指导学生自学
1、学生低声自由朗读第1-3节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圈点难字生词。
2、学生就不懂之处自由质疑,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三)分析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对照投影解释第1-3节中重点字词,翻译课文。
3、老师补充、强调重点字词句。
投影示:
(1)重点字词解释: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②不省所怙
③惟兄嫂是依
④中年兄殁南方
⑤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⑥吾往河阳省坟墓
⑦请归取其孥
⑧明年丞相薨
⑨虽万乘之公相
(2)重点句子翻译:
①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