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200个字。
  第一单元
  1 在山的那边
  【课文导读】
  这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抒情诗。全诗以抒情的笔调,通过写童年时的想望、困惑和成年后的感悟、信念,告诉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本文这种“告诉”并不是概念化的语言直白,也不是情感的直接抒发,而是借助于“山”和“海”这两个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来进行的。“山”,暗指现实的世界,它封闭、灰暗、压抑、落后,是要挣脱和超越的对象,是重重困难、道道难关;“海”暗指想像的世界,它开阔、光明、自由,是要竭力追求和实现的目标,是理想的境界。“山那边是海”把诗人对人生的感悟转化成了具体而实在的人生要不断追求的过程。
  【学习重点】
  1.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
  2.体味“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3.领悟诗歌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学法指导】
  这是一首诗歌,学习诗歌,必须首先了解诗歌的特点,即:①思想感情强烈;②联想想像丰富;③形象意象鲜明;④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多讲求押韵。
  同时,学习这首诗要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及诗中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训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隐秘(  )  铁(  )青  诱(  )惑
  扎下(  )  漫(  )湿  瞬(  )间
  2.下列四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幻想  凝成  诱惑  宣腾
  B.海潮  攀登  朦胧  痴想
  C.隐秘  清澈  依然  枯干
  D.漫湿  一瞬间 飘来  深根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痴想: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铁青着脸: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诱惑:
  4.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那边/是/海吗?
  B.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C.在/山的那边,/是海
  D.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5.根据课文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伏在窗口痴想见到波涛汹涌的大海。
  B.“我”渴望见到的大海是信念凝成的大海。
  C.山那边的山,铁青着脸,使“我”一次次失望过。
  D.从小飘来的种子使“我”一次次鼓起信心。
  6.请你写出两条有关理想、信念的名言警句。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文导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小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我们从中体会到人生的经验。作者生动细致地叙述了我小时候冒险脱险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将困难化整为零,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它。
  【学习重点】
  1.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
  2.掌握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3.培养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法指导】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能理清全文冒险脱险的情节,画出文末的主旨句,进而理解全文的中心。其次要细心品味作者细致生动的描写,从中汲取语言养料,提高表达水平。还要把自己当作亨特,去“亲临亲历”,从亨特的脱险经历中得到宝贵的启示,学会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训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  )热的日子。
  (2)我落(  )在最后,全身颤(  )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3)我先是啜(  )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4)不要想着(  )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  )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训诫:
  (2)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嶙峋:
  (3)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
  头晕目眩:
  (4)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小心翼翼:
  3.选词填空
  (1)那座悬崖就  在空地的另一边。
  A.直立  B.高耸  C.耸立
  (2)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  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A.探   B.踏   C.踩
  (3)我慢慢地把身体  过去。
  A.移   B.踏   C.挪
  4.下列句子中属于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一项是(  )
  A.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B.“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C.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3 短文两篇
  【课文导读】
  这两篇短文都是由具体细微的物引发对生命的感悟。但在写法上却各不相同,《蝉》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然而当知道蝉有17年的时间埋在地下,出来就只有一个夏天时,本来微弱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然后借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
  《贝壳》一文则直入主题,赞美贝壳的美,由此想到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进而想到自己的生命。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所以她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文章语言柔美,细腻,细细品读,我们会感受到诗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内心。
  【学习重点】
  1.品读、欣赏课文,理解文章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会文章蕴涵的哲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法指导】
  两篇短文,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学习本课,要把两篇短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这两篇短文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品读欣赏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以及其中表达的情感。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可以在课外搜集小思和席慕蓉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她们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感情。
  【训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颤(  )动  聒(  )聒  完结(  )
  贝壳(  )  痕迹(  )  短暂(  )
  2.下面句子中横线处所填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  的蝉声了。
  (2)这是一起突发事件,却  了四个月之久。
  (3)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  。
  (4)这是一件做工非常  的工艺品。
  A.连续  断续  灵巧  精致
  B.持续  断续  精致  灵巧
  C.断续  持续  精致  细致
  D.持续  连续  细致  精巧
  3.文学常识填空。
  (1)《蝉》的作者是     。
  (2)《贝壳》的作者是    ,台湾著名的  家、  家。有诗集《    》,散文集《    》等。
  4.下列关于《短文两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都是从细小处引发对生命的联想。
  B.都是宣扬积极乐观的生命观。
  C.对细小事物蝉和贝壳描写得都非常细腻。
  D.都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