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480字。
  《逍遥游》教学设计
  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袁卫星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中一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文言文文字的古今隔阂,以及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语文学习的功利主义倾向,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感觉并不太好,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有的还具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而对于本文来说,课文比较难懂,特别是蜩、学鸠与大鹏鸟的故事寓意,以及人与彭祖相比的寓意,除了一定程度的文言知识储备,还需要有更多的人生阅历和文化底蕴来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虽然学生在必修模块三已学习过《秋水》,但很显然,他们在这方面的学习准备依然是不足的。
  [文本定位策略] 
  本文选自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该专题“旨在让学生体验人类文化经典中宇宙论和人生论的精华,认识到人的最高精神境界是体认人与宇宙的关系,进而思考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追问”。而《逍遥游》,又被列入“仰观宇宙”板块,要求学生通过“问题探讨”思考“人如何认识宇宙万物,超越个体有限的存在和经验的世界”(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这里我们要注意到的是,前人对《逍遥游》意旨的理解,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用玄学“各适其性”之思想解释;二是用佛、老的“空无”思想理解;其三是用儒家思想解释,认为体现了“自在快适”的人生境界。
  [目标确立策略] 
  ⒈积累:积累平时不常遇到的文言字词,积累有关庄子和《庄子》的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积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各类表述;
  ⒉运用:运用先前所学文言知识,借助工具书和古注、今注,对课文进行文本诵读、文思梳理、文词理解、文意阐发,并由此尝试阅读同类文本;
  ⒊拓展:从两个层面读解课文,一个层面是具体实在的文学层面,叩问作品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另一个层面是博大精深的哲学层面,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展开对生存世界的理解。
  [教法选择策略]  
  在“参读”、“示读”、“引读”、“自读”、“美读”等“文本研习”的基础上,进行“议读”、“笔读”等“问题探讨”。《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一文的引入,旨在将历史文本与现代文本相联系,让学生理解其深度;将现代文本置入历史文本中去读解,让学生品味其厚度。同时,通过“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教育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师生人生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课堂经验等各种经验,采用“共享式教学”,分享各人的心得和体验,强调“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文本解读策略]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与其他《庄子•内篇》一样,被多数学者公认为庄周手笔。本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对于领会全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
  我们首先要理解的是“逍遥游”这三个字。“逍遥”即“翱翔”,在《庄子》这里又与“彷徨”义同。“逍遥”“翱翔”“彷徨”都有悠然自得、纵任无为的意思。“游”,即活动之意。故逍遥游即指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这涉及到人的三个层次,即身、心,还有身心之上的精神。庄子所说的精神是“槁木、死灰”之后展现出来的精神,这精神来自于道:当你经过某些修炼,把身心那种自然的初衷和欲望加以化解之后,你就不再执著了,你会在得了道家自然无为之道后,达到的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便是自由逍遥。
  《庄子》主旨虽然是在阐明哲学道理,却绝不只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述,而是编造寓言故事,生动地形象地说明问题。《逍遥游》就是由一连串寓言故事组成的:第一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