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540字。
《项脊轩志》学案
编写人刘永生
晨读广场
名句积累
责任
要使周围的一切都大放光彩,自己也应该像蜡烛那样燃烧。(高尔基《蟑螂的故事》)
人能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感觉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把人生这杯苦酒的滋味给抵消了。——狄更斯《马丁•矍述伟》
一个高尚的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免费让人使用。——托尔斯泰《哥萨克》
老鼠在船底打洞的时候,只想到自己的爱好和方便,它看不到自己在这样大的房子里啃一个小洞得到的好处比起它给大家带来的巨大损失简直是微不足道的。——泰戈尔《戈拉》
当一个作家深切地感到自己和人民的血肉联系的时候,这就会给他以美和力量。——高尔基《文学书简》
【抚摸经典】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作者】
戎昱,荆南(治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漫游荆南、湘、黔间,又曾客居陇西、剑南。大历初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建中时谪为辰州刺史。后任虔州刺史。诗多吟咏客中山水景色和忧念时事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戎昱诗集》。
【品评】
戎昱在广德至大历年间,先后在荆南卫伯玉、湖南崔瓘幕下任职,大历后期宦游到桂州(州治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此诗是他到了桂州第二年的岁暮写的,抒发腊夜怀乡思归之情。
开头两句叙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这是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的。一个“尽”字,一个“赊”字,衬托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一个“仍”字,表现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然而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是描写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感到特别孤寂凄清。由此将南方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梦”之前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表现出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凄凉的感情色彩。
五六句叙述时断时续的梦醒以后再无法入睡时的情形。“晓角分残漏”,写所闻。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尽时的更鼓声。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分”,是从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分,说明了诗人梦断以后直到听见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