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高考诗歌鉴赏题意象分析------月亮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咏月诗词随处可见,月亮作为中国人心目中的一个形象,已经扎根在我们心田,那么月亮的形象具体代表什么呢?
一、抒发了思想怀远之情
  月亮因其独特的形象,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故乡、亲人,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诗人还以为是白霜洒落地上。当他抬头遥望天空明月的时候,不禁低头思念起自己的故乡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是杜甫《月夜》中的句子。诗人身陷敌中,而妻子儿女却在鄜州,他看到长安之月,却想着妻子在鄜州也在看月想念着他,这里借月亮充分展示了两地同时思念之情。
这种意象我们不难在各类诗词中找到。正因为这个意向的特点,月亮也成为十五之夜的象征。
二、对人生短暂的悲伤(古代诗人还借月亮来表达哲理之思)
  面对着经常出现的生离死别,那种对人生无常的遗憾,时常会涌上诗人心头,明月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让人思接千古,满怀惆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对人生的感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是李白在《把酒问月》中的对人生的感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面对明月的遐思畅想;“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是李煜面对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的愁绪。
三、 抒发愁苦之情(表露愁苦之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月亮落了,乌鸦啼叫,白霜满天,江岸上枫树朦胧,渔船上灯火闪烁,面对此时此情此景此物,诗人愁思绵绵,不能入睡。显然,“月落”是引起诗人愁苦之情――羁旅之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 抒发喜爱之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深秋的夜晚,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儿像弓一样。诗人喜从中来,不禁赞叹:这是多么可爱啊!充分体现了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五、 展示广阔情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辽阔的原野里,白沙如雪;雄伟的燕山上,新月似钩。这是一幅多么雄奇壮阔的图景!与其说是诗人对大漠、白沙、燕山、新月这些奇景进行描写,还不如说是诗人展示了自己想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广阔情怀。
《唐诗三百首》中的月亮意象分析
  月亮的别称有很多。如叫玉魄、玉盘、玉兔、玉壶、冰轮、皓魄、婵娟、桂魄、嫦娥、蟾宫、金镜、丹桂、素娥等。他本是自然界一客观存在的事物,但它不会因人的消亡而消亡,它是永恒的。很自然的,它就成为文人骚客们寄托感情的物象,也就是所谓的意象。我国古代诗歌有很多句子与月亮有关,他们对月寄予了很多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甚至怨恨等等。在《 唐诗三百首》中,人们寄予月亮的感情更是丰富。

  思亲怀乡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诗人们借月思亲怀乡的作品在《唐诗三百首》中颇多。借月思人的,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里却以望月来表达自己思念之深切。“今夜 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仰头看到月亮,于是把无限的怀亲之情,无边的愁苦之思涌出来。诗人设想,此时妻子正在月下怀想生死未卜的丈夫,不知他飘流在何方……,这样写,包含了作者以月为中介,把两地的相思聚集于月亮,借月把相思之情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