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100字。
  伤仲永 
  一、 词语积累 
  (一)一般词语 
  【伤】哀伤,叹息。【未尝】不曾。尝,曾经。【求】索要。【焉】代“忽啼求之”一事。【旁近】附近。指邻居。【与】给。【书】写。【养】赡养。【意】指内容。【一乡】全乡。一,全。【自是】从此。自,从;是,此,这。【就】完成。【文理】文采和道理。【观】看。【邑人】同县的人。邑,县。【稍稍】渐渐。【或】有人。【乞】求取。【环谒(yè)】四处拜访。谒,拜访。【从】跟随。【先人】称死去的父亲。【令】让。【称(chèn)】相当。【复】又。【泯(mǐn)然】完全。【通悟】通达聪慧。【受】承受。【材人】有才能的人。【卒】最终。【至】达到。 
  (二)古今异义 
  【众人】古:常人。今:所有的人。 
  (三)一词多义 
  【然】①此、这样。②……的(样子)。【贤】①有才能。②胜过,超过。 
  (四)词类活用 
  【异】对……感到诧异。【奇】对……感到惊奇。【利】认为……有利可图。 
  (五)通假字 
  【扳(pān)】通“攀”,牵,引。 
  二、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 整体把握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先叙后议,由事入理,给人启迪。
  四、 问题探究 
  1.方仲永才能变化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分为三个阶段: 
  童年——才能初露;少年——才能衰退:青年——才能平庸。 
  2.方仲永的才能由神童沦为平庸的原因是什么? 
  ① 从方仲永个人来看: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 从道理上看: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受于人者不至”。) 
  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文中什么地方集中体现了这个道理? 
  一个人即使再有天赋,如果不加强后天学习,也会变得平庸无奇;天赋较差的,如果不学习,结果更是不堪设想。作者说明了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文章第三段议论集中体现了这个道理(作者观点)。
  4.有人说:学习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天赋的高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不同意。一个人学习的好坏与他的天赋有关,更与一个人所受的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只凭借天赋,不加强后天学习,将会成为平庸之人。
  5.文中的“受之天”和“受之人”分别指什么?
  “受之天”意思是“先天得到的”,指天赋;“受之人”指“后天的教育”。
  6. 如何理解“得为众人而已耶”?
  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不如。
  7. 学了这篇文章后,某班级举行了一个辩论会,请你结合本文给甲乙双方确定各自对立的观点,并作为反方反驳正方的观点,要做到有理有据。
  【正方观点】天赋决定成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