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920字。
2009年重庆市渝北中学高2010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卷
选题 骆玮 审核 阳波萍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一部分在机读卡上作答,第二部分在答题卷上作答。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 Ⅰ 卷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拮据(jū) 眩晕(yùn) 翘首以待(qiào) 蜚短流长(fēi)
B. 剽悍(piāo) 旖旎(yǐ) 宁缺毋滥(nìnɡ) 色厉内荏(rěn)
C. 熟稔(rěn) 斡旋(wò) 虚与委蛇(wěi) 焚膏继晷(ɡuǐ)
D. 称职(chēnɡ) 编纂(zuǎn) 乳臭未干(xiù) 荷枪实弹(hè)
答案B。A项:翘qiáo C项:委wēi D项:称chèn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组是( )
A. 临摩 嬉游 编缉部 甘拜下风 嘎然而止
B. 惦量 飘缈 白内瘴 浅尝则止 焕然一新
C. 寒暄 仓皇 照相机 因才施教 迫不急待
D. 诤友 靡烂 大拇指 合盘托出 无计于事
答案C。A项:临摹、编辑部、戛然而止 B项:掂量、飘渺/缥缈、白内障、浅尝辄止C项:因材施教、迫不及待 D项:糜烂、和盘托出、无济于事
3.下列各选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家很像一个修行的人,虽然穿行在繁华世界里,但是内心会有那种在深山古刹的清寂感。修习好了心性,不管世态多么炎凉,他们都会安之若素。
B. 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忘却了曾经的理想,淡漠了身肩的责任,以致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C. 以梅艳芳为原形的电视剧《梅艳芳菲》择其情感经历为主线,再现了她的一生。“梅艳芳菲”,不禁让人想到她生前的一颦一笑,可谓风华绝代。
D.历史是严肃的,是不容任何人窜改的。日本在历史教科书上肆意歪曲事实,妄图蒙蔽其国人,掩盖其曾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这是对历史的蔑视。
答案A。B项: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三、四岁,这里用来形容大学生显然不合适。 C项:原形是指本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原型是指原始的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显然此处应用原型。D项:篡改是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含贬义。而窜改指改动,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此处为历史,且文含贬义,故用篡改。
4.下列各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就是传说中的那道山岭。听当地的农民说,这道岭从来就没有人能上去过,上去的人从来就没有能活着回来的。
B.奥运吉祥物“中国福娃”设计独具匠心,鲜明的中国特色、浓郁的传统风格以及时尚的现代造型令世人耳目一新。
C.孙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对读者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读者群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D.由于写人的散文和其它散文一样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决定了写人散文中的事情多零碎、分散,在时间上、空间上、逻辑关系上有较大的跳跃性。
答案B。A项:不合逻辑,杂糅。C项:介宾短语搭配不当,应将“对”改为“在” D项,成分残缺,无主语,应将“由于”去掉。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何为国学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