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940字。【201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大集训
  【体验大本营】
  【能力集训】
  一、分析诗词名句,在每句后面的括号里切当写出该诗句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喻)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
  (拟人、想象)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3、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夸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出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4、“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反问)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5、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借代)“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6、“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夸张)形容愁思的深重。
  二、分析诗词名句的表达手法
  1、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议论)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14、“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记叙)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绝》)
  (描写——以动衬静)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刘颁《雨后池上》)
  (描写——动静结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另外,以“明镜”喻池塘,突出了池水之平净。
  4、“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搔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描写——正侧)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
  5、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抒情——直抒胸臆)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6、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描写——点面结合)
  7、“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抒情——即景抒情)诗人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
  【新题速递】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