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180字。
  2009年福建省语文高考结构中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的测试研究
  作者:三明教科所童丽华
  自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随着高中语文课程的不断修订与调整,福建省高考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改革。特别是2007年创设对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这一突出文化内涵与文学含量题型,使福建省语文高考试卷相较于全国各地试卷有着更为浓厚的书卷气与文化气息。在引导师生重视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素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不仅使我省的语文的高考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也与新课程选修课程的开设与测试进行了较好的对接。但是,如果从培养人才的长远目标出发,再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我省现行语文高考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内容、形式还有一些差距。尤其2009年将实施语文新课程高考,如何在文化文学经典中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测试学生的应用、审美、探究能力,那么就需要我们对2009年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的测试的方式、题型、内容及比例安排,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文化经典”测试内容的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化论著研读”的要求是“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重在领会精神,抓住重点,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引导专题探究,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
  1.高考题例
  2007年: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3分)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4分)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2008年: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用之则行,舍之则哉,惟我与尔有是夫!(3分)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分)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4分)
  从选材来看,07、08两年皆出自较为浅易《论语》《孟子》,语段比较典型,语言规范,试题主要以翻译题和概括题的形式检测学生为对文化经典著作阅读、概括、分析能力。虽为先秦古籍,但翻译题的难度适中,学生答题情况较好。
  2.命题呈现的特点
  ①理解文化经典中语句的重点实词、虚词。
  ②理解文化经典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③理解文化经典文段中的内容要点。
  ④理解文化经典中的观点和文化经典中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思想。
  3.存在问题
  文化经典阅读这一题型的设置是为了传承中华优良传统,为学生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建议》中指出: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认同和传承,不宜单纯地将它作为古代汉语来学习,而应该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进行分析概括。但在2007年、2008年试题中主要是翻译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呈现。翻译与理解在题数的比例(3:2)、赋分的比例(7:3\6:4)上明显失衡,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文化的探究能力的检测不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