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50890个字。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一在山的那一边
  王家新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合适的语气。
  2.理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蕴含的意义,领会本诗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时通过分析诗歌优美的语言来体味诗歌的含义。
  2、 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3、 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地学习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2、 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 朗读训练,注意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
  2、 诗歌意象所蕴含象征意义的把握。
  3、 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难点
  1、 朗读技巧的训练。
  2、 诗歌意象所蕴含象征意义的把握,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在《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相关背景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1979年写下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历,与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折经历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诗中对“海”的向往,实际上是历经“文革”的青年一代对人生信念的向往与追求,是接受了理想主义教育而理想在现实世界中又幻灭了的一代人对人生的最高境界的追求。
  【自主学习】
  1、 朗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痴()想凝()成喧()腾一瞬()间
  2、 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
  喧腾:
  信念:
  诱惑:
  3、 用普通话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的把握。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a) 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b) 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能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2、 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地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领会文章中作者所阐述的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2、 学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面对大的困难时,要化整为零各个突破。
  【学习重点】
  1、 朗读时,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
  2、 领会文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学习难点】
  1、 朗读技巧的训练。
  2、 领会文章中阐述的人生哲理。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65岁时回忆自己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他从小就体弱多病,在与五个小伙伴一起爬悬崖时,好不容易爬上一处岩石架,在向崖顶攀爬的过程中,作者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终于脱险。作者将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自己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诗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