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10个字。
《邓稼先》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学习,责任分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搜集、整理、交流有关杨振宁、邓稼先的资料,并了解传记的特点;
3、通过速读,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并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体会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手法和通篇布局的手法。
情感价值观:
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重点难点:
1、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2、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的写法,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方法。
3、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4、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用具: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设计一:
1、导入新课:
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深入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2、板书课题:
3、了解人物: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4、背景介绍: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