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580字。
  江浦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期第6周早读材料
  高二语文备课组    李文章   
  《唐诗宋词选读》之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一、晚唐诗歌的人情味
  历代诗评家谈到晚唐诗坛,无不一言以蔽之曰:“诗风衰敝。”然而清代大诗评家叶燮说:“晚唐之诗,秋花也。……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1〕叶燮以秋 花的幽艳晚香之韵喻晚唐诗歌, 比起古代许多诗评家虽有高明之处,但毕竟笼统,未曾加以阐发。对晚唐诗坛的真正肯定还是近年的事。胡国瑞先生指出:“唐末诗人的创 作,无论就其反映历史现实的广度,或取得的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代的艺术滋润,都是 不容低估的。”〔2〕这是为晚唐诗坛翻案的先声。 吴调公先生则大声呼喊“我要为晚 唐这一秋花’翻案!”〔3 〕罗宗强先生也说晚唐的“杜牧、许浑、李商隐、温庭筠取 得了巨大的成功。”〔4 〕本文完全赞同上述意见,并试图从晚唐诗歌中的人情味这一侧面,具体探索晚唐诗坛的特殊色彩以及意义和影响。何谓人情味?对此历来众说纷纭。一般来说,诗有人情味就是指表现了人的种种感情。所谓晚唐诗歌的人情味,简单说来就是:表现了诗人自我。只要翻开晚唐诗歌的卷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绚丽多姿的画廓,就中人情味画面尤为惹人注目。 
  晚唐诗坛五彩缤纷,流派众多,然绝大多数诗人都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把追求“形式美”作为诗歌创作之能事。其中工力最深、词彩最富,并能将形式的琢炼同 表情达意的细腻婉曲结合起来,形成晚唐诗的典型作风的,乃推温庭筠、李商隐一派。晚唐诗歌的人情味突出表现在“温李”派中。只要抓住这派诗歌的人情味与前后时代文学中人情味的关联,就可以基本确定整个晚唐诗歌人情味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二、诗人及作品赏析
  1、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九日齐山登高》赏析
  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象是劝客,又象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