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作文试题评析与思考
“笙歌不知归何处,今朝园圃花又开。”在扑朔迷离的光环消退之后,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如期面世,高考作文试题也以其朴实而不失个性的面目呈现在广大考生面前。
  一、命题思想指向本我与生活
  从2001、2002年对诚信与道德的期盼,到2003、2004年对情感与本我的思考,作文命题愈来愈贴近社会生活。2004年的高考作文人情味浓了,其导向在于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检验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自主性强了,对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宽广的操作平台使他们有了一显身手的余地。审视自我、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的作文若能挖掘到一定的深度,应当会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本文拟以全国Ⅰ、Ⅱ卷为例来作一点分析。
  二、操作空间呈现立体与多元
  从表面上看,“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与“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这两道文题朴实平和,但就其内质而言,深刻的思辩性而富含的张力,应该能够为广大考生提供一个展示个性的多元化操作空间。
  1、情感倾向的立体性
  前两年,文题材料所暗示的情感倾向是平面的、单一的,或选择诚信,或选择救人。2004年的话题则摆脱了往年僵化单一的思维模式,“相信自己”是一种情感倾向,“听取别人”则是另一种情感倾向,它们可能带来不同的结果,可能因个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化;而遭遇挫折所带来的痛苦也会因个体的不同而可能被放大或缩小。因此,考生有着更广阔的情感表达空间。
  2、话题内容的多元性
  (1)全国Ⅰ卷的话题
  其一,“相信自己”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生旅途中,丧失了自己也就无所谓成功与失败。但丁的话是有着深刻道理的。其二,“听取别人的意见”也是必然的。因为一个人的视野终究狭窄,一个人的认识终究有限,过于相信自己就可能陷入刚愎与武断。这是材料中另三则提示语给我们的启示。其三,话题的前后内容存在着辩证关系,这就是说考生在写作时倘若能把“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综合起来理解,多作联想、想象,努力挖掘话题所包蕴的不同层面的含义,是能写出好文章的。或通过议论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思考,或借助记叙赋予话题以独特的思想意义,或写作一篇寄寓某种思想倾向的寓言……都是可行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