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8360字。安徽省安庆七中09-10学年高一月考
  语 文 试 题
  命 题:朱学明
  第Ⅰ卷  阅读题(66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大自然并不会带护照
  历史一再证明一个简单的事实:大自然并不会携带护照。雨降落在每个人和每样东西上,不管是下在富人还是穷人身上,或者下在强者还是弱者身上,都是同样的冷漠。
  在一个由民族与国家构成的世界里,天气是伟大的平衡器。它时时提醒我们,大家只享有一个世界,而大气并没有边界之分。在这里,非洲的土壤冲蚀会影响澳洲的降雨;纽约人行道上反射的阳光会导致乌兹别克的降雨。暴风雨系统从来就不认得超级大国。
  虽然有雷达、空调、人造卫星和超导体,我们仍旧受到天气的支配,而且将来恐怕还是如此。尽管我们尝试过用各种手段来改变天气,但是这个环环相扣的系统还是过于复杂以至于我们无法掌控。
  美国在试验改变飓风方向和在雨季进行云种散播的过程中学到,在小规模范围起作用的试验往往会创造出无法预料到的浩劫。比如试图控制某一地点的暴风雨系统,然而这个暴风雨系统会在别的地方突然出现。
  现代生活的便利设施(其中许多设计旨在保护人类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影响着环境和天气。在到处铺设人行道的都市里,高楼大厦阻挡了风的路径,扩大了吸收阳光热气的表面区,结果造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这一点在东京等日本城市表现得尤其明显,在这些地方,高度潮湿使热气升高的效应倍增。东京现在的气温比一个世纪前升高了17℃,原产于中国南部亚热带的棕榈树出现在东京市,而原产于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的鹦鹉则成群飞过日本人的头顶。
  打开空调,试图解决高温问题,只不过使事情变得更糟。冷气机在冷却的过程中会产生废热气这样的副产品,而且这种废热气会被排放到室外。最新的研究显示,废热气使都市室外的气温增高2℃。谁说大自然没有幽默感呢?
  这里还有另一个例子:由于北方突然转冷,逃到佛罗里达州的所有雪鸟,其实正面临冻僵的危机。20世纪初期,种植柑橘的农民迁移到气候较不寒冷的地区。他们将湿地的水排干,将河流改道,却意外地改变了气候。当湿地消失时,气温骤降了几摄氏度。那些湿地可以当做缓冲区,白天吸热、夜间散热。
  因此说我们既不是天气的主宰,也不是天气的奴隶——我们和天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围绕着地球上所有人类和所有生物的结合。我们可以试图忽略这个重要的事实,但是这么做要承担风险,因为天气仍旧是天气,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                                   
  1.下列不能说明“大自然并不会携带护照”的一项是(    )(3分)
  A.暴风雨不管降落在什么人的身上和什么东西上面都同样冷漠。
  B.天气是我们这个由民族与国家构成的世界的伟大平衡器。
  C.天气这个环环相扣的系统由于过于复杂以致我们无法掌控。
  D.暴风雨系统对超级大国美国和对非洲、乌兹别克一视同仁。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3分)
  A.尽管拥有雷达、空调、人造卫星等先进技术的帮助,我们仍将一直受到天气的支配。
  B.美国人认识到如试图控制某一地区的暴风雨系统,那么它会在别的地方突然出现。
  C.现代生活中所有旨在保护人类免受恶劣天气影响的便利设施,正在影响着环境和天气。
  D.由于种植柑橘的农民将湿地水排干,将河改道,使逃到这里的雪鸟面临冻僵的危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非洲的土壤冲蚀会影响到澳洲的降雨,这是因为没有边界之分的天气作用的结果。
  B.由于东京等城市的“热岛”效应,原产于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的鹦鹉成群飞过日本上空。
  C.大自然的幽默感表现在人类试图用空调来解决高温问题,却导致室外气温增高了。
  D.地球上的人类都和天气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改变天气。
  21.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噪    声
  朱以撒
  城市是噪声的故乡。这是我越来越肯定的一种认识。这和我当初进入这个城市的感觉,已经相反。
  记得我当初带着行李从山村到这个省会城市来念大学,一下火车就被声浪网络住了。当时十分满意,觉得城市应该如此。
  闲散下来,便有了更多的时日徜徉山水。正由于这样,噪声渐渐让我不满,虽然说我在它面前如此无能和软弱可欺。
  城市里的噪声和里边行业众多是可以联系的。不同的工厂使用不同的机械,不同的机械在碰撞、撕扯、挤压、切割、椎柘中发出凌厉强大的声音。如果说噪声是有颜色的,我以为如雨中的闪电,是浅蓝色的,锐利并且冲动,狠狠地扑向耳鼓。我们曾经为噪声感到自豪,很长时间,震耳欲聋的噪声代表了热气腾腾的劳动精神,代表了繁荣兴旺的社会现象。相反,如果安静下来,好像呈现出不祥之兆了。那时我根据自己的工人经历进行写作,总是离不开令人耳聋的机声、雄浑的烟雾、油腻的工作服,为此自豪了好几年。在如水的流年中,感觉也偷偷地变着,现在我感到匪夷所思。
  听觉的改变是精神走向的前兆。
  声响的发生本来是无所谓悦耳赏心的,直到有了人的存在,由实用走向审美,才区分出噪声和和声。越是噪声集中的地方就越是繁乱的、急促的、人为的,它与荒蛮、寂寞已遥隔久远。我发现,有的人正是冲着这种噪动的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