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论《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脉络
福建 姚华武
关于《梦》的主题脉络的传统看法是:诗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和对光明世界的追求,有建功立业的一面:而同时又宣扬了寻仙访道及时行乐的思想;认为诗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但其消极的人生态度应受到批判。
《梦》以浪漫主义手法着力描绘天姥幻境。《梦》可分为梦前、梦中、梦醒三个部份。从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是梦前部份。海客谈的瀛州,是神话传说中的仙境,虚无飘渺实在难以寻觅,说明李白对寻仙访道已不感兴趣了。越人讲的天姥山却是实在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是一个极高的境界,“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对此也要“东南倾”了,诗人由梦前向梦境过渡。天姥山“云霞明灭”,诗人自然地“因之梦吴越”,接着写梦境。“湖月照我影”至“迷花倚石忽已瞑”,说是梦境,却都是真实的自然景象。“熊咆龙吟殷岩泉”至“仙之人兮列如麻”写的是梦中的幻象,是神仙境界,现实景象与幻象的比较,山水名胜和幻象世界并且,这其中有寻仙的意味,但寻仙只是形式而已,主要是对名川大山的热爱。从“世间行乐亦如此”至“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梦醒部份。诗人以“梦”为全诗线索,那通过梦游诗人要告诉给读者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人消极遁世的表现,全诗的主要脉络即在于此。
现实是黑暗的,只有“神仙世界”才有光明与自由存在。李白在现实中受到高力士、李林甫等人的排加上李白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性格,自然不会重用,更别说施展建功立业的抱负,在现实面前理想灭了,只好到大自然中漫游,寻找寄托。但神仙世界竟是梦想到的,是超现实的,自然会有大梦初醒的时大梦不醒和醉生梦死都不是李白的性格所为。李政治上遭受挫折,人生受到极大的打击,头脑比出仕清醒多了。美好的“天姥景象”出现“熊咆龙吟、云青雨、水波生烟、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的不合谐因素,时诗人惊惧了。李白没有遇到“明君”,梦境中的景象诗人“魂悸魄动”,但梦醒后只有长时间的叹息而已。??被玄宗皇帝赐金放归,从此失去“安社稷,济苍生”机会,退出当年准备建功立业的政治生涯,这是诗人不愿得到而偏偏得到的遭遇。大势已去,诗人报效国家的愿望已成为泡影,“长嗟”是不足为奇的,惨痛的现实迫使诗人寻找消极遁世的出路,清代诗评家陈沆在《诗比兴笺》中写道:“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目‘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计。”陈沆把李白梦游仙境当作他长安三年的经历看。诗人进京任职,过着醉歌饮酒,花前月下的快乐生活。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回顾这段经历,正像做了一场梦,内心是惊惧的。诗人托天姥寄意表达了攀龙堕地的感受,决心从此不再追求朝廷的“行乐”生活。陈沆揭微显隐,论述得很有道理。诗人三年的京华生活,真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而导致了诗人走向另一极端,消极遁世的生活。
分析李白接受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影响也可说明李白的《梦》的主题脉络是消极遁世的。陶渊明从小热爱自然,但他毕竟受家庭影响,儒家建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