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祈祷》教参定稿
专题解说
中华民族饱受战乱外祸,特别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惨重的灾难;回顾20世纪,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在现阶段,各国的发展都需要和平环境,青年一代需要对战争有理性的思考。战争的起因和性质不一样,但是最终造成的苦难都要由人民来承受。本专题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专题综合三种学习方式:对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作文本研习,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境遇;阅读产生世界影响的《安妮日记》,用探讨的方法,了解青年一代对战争罪恶的深层思考;结合品评记录战争主题的图片,开展活动体验,感受战争中人的命运,理解世界人民祈祷和平的愿望。
专题学习要求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3.学生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4.学生通过活动实践,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
5.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会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能起草简要的报告。
专题内容简析
《一个人的遭遇》
这篇小说发表于1956年,当时战争结束已经10年。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构思成小说。
小说节选部分写的是索科洛夫从俘虏营逃回后的经历。卫国战争时期,共有700万苏军官兵被俘,备受虐待与屠杀,而即使逃归,也不受信任。索科洛夫的经历有一点例外,是因为他不但在战俘营坚持了斗争,而且机智地俘获了德军少校,押送他回到自己一方。在俘虏营,他每天都想逃回来,可是当他逃归并开始平常的生活后,才真正地体会到战争留给他的创伤。
可以把索科洛夫的遭遇和他的心情作对比研习。
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
“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
现在,活下去的唯一希望是儿子。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索科洛夫的心情:“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他最后一点小小的愿望也破灭了。他想忘却,可是伤痕是抹不平的,百无聊赖,他又开始喝酒,虽然是为了解解疲劳,也和他试图忘却人生不幸有关。
转折也就在此时出现:索科洛夫领养了孤儿凡尼亚。
这一部分写得很细,在写了凡尼亚肮脏的外貌后,索科洛夫叙述道:“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认领凡尼亚靠的是善意的谎言,这是因为想让这个可怜的孤儿真正地把自己当作父亲。一个有经验的中年人“骗”一个幼小的孩子毫无困难,而凡尼亚在听到“我是你爸爸”后的疯狂表现,除了尖利的叫喊,“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我的儿子一直紧紧地贴住我,全身哆嗦,一声不响”,——场面和人物表现实在令人心酸,有着极强的震撼力。
为什么领养凡尼亚这一部分写得特别细?
这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索科洛夫此刻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
一次意外的车祸结束了在乌留平斯克的生活。在初春,索科洛夫带着孩子到外地去谋生。这就是索科洛夫的全部生活。九死一生,经历了战争磨难的索科洛夫是坚强的男子汉,但是最后一段叙述,说出了他的心灵世界。
为什么他的心会“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为什么会想到“我怕有一天会在睡着的时候死去,把我的小儿子吓坏”?为什么他会“差不多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战争就是这样带给一个普通人如此不幸的遭遇,而在苏联,在全世界,这样的家庭又有多少!
索科洛夫与凡尼亚和“我”告别后,“我”的感慨是作品主题的升华。在听完索科洛夫的叙述后,“我”被索科洛夫的叙述打动了。战争的灾难给人带来了不幸,可是俄罗斯人不屈不挠的意志能够直面一切苦难。索科洛夫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却默默地接受了命运。这是作者对索科洛夫这种普通战士的高度赞扬。小说的结尾,凡尼亚的一挥手是神来之笔,若非生活中亲历,实在难以构思出这样的细节。而“我”的感受更加真切:“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看到男人的眼泪?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写作特点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叙述语言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在叙述中,穿插抒情和议论,这些抒情和议论往往直抒胸臆,袒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的闪烁着口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