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9820字。成都市28中学2009—2010学年高二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张秋玲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请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否则不计分。
  第一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卜筮(shì) 揆度(kuí dù) 白头偕老(xié)  望风披靡(mí)
  B.白鹄(hú) 公姥(lǎo)訇(hōng)然中开  向隅而泣(yǔ) 
  C.赍(jī)钱  哽咽(yè) 踯躅(chí chú) 含情脉脉(mò)
  D.矛戟(jǐ) 葳蕤(wēi ruí) 摩肩接踵(zhǒng) 一脉相承(mà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诡垣    贿赂    夙兴夜寐  匪夷所思
  B.伶俜    骐骥    愆期      其黄而殒
  C.拾掇    驰骋    謇謇      青青子衿
  D.樊笼    磬石    络怿不绝  信誓旦旦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例句: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A、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B、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C、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D、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列为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从艺术手法来看,可分为风、雅、颂;以音乐上的特色分,分为赋、比、兴。
  B.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C、《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曹操,字孟德,即魏武帝,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三国诗人,亲身经历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充满了对这一动乱社会的反思,对建立社会的憧憬和热情,形成“慷慨而多气”的风格,后世文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他的《短歌行》同样表现这样的风格。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橘颂》当为屈原晚年所作
  《橘颂》是屈原的一篇很重要的作品。作为我国第一首咏物诗.它以独特的借物喻人的手法,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志趣.因而也是我们了解屈原的一篇佳作。但是关于它的创作时间,直到现在,学者们的看法仍有分歧。有的认为它是屈原青年时期的作品,甚至可能是他最早的作品;有的则认为作于顷襄王早期,或认为作于顷襄王后期,而曹大中先生则撰文断定它是屈原的绝笔。看法如此分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可靠的史料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屈原的作品,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把握或有不够准确、深入的地方。从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看,就反映出作者对屈原作品包括《橘颂》认识的模糊来。如王逸的《九章章句序》中说,《九幸》皆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后作,也就是说《九章》都是顷襄王时的作品。其《橘颂》的“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句注文却说屈原“言己虽幼小,言有法则,行有节度,诚可师用长老而事之”,则又认为《橘颂》乃屈原青少年时代所作了。而在“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句下又注曰:“屈原亦以修饰洁白之行,不容干世。将饿馁而终。”显然又把它当作屈原晚年的作品了。王逸的观点虽不确切,却对后世发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以往各家对《橘颂》创作年代的判断皆建立在自己对《橘颂》文义的认识上,缺乏具体、可靠的证据,故楚辞学家赵逵夫先生另辟蹊径,从《仪礼.士冠礼》之祝辞中找到外证,从而作出《橘颂》乃屈原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的结论。
  赵先生发前人所未发,他的论述对于帮助我们加深对《橘颂》创作过程的理解是有帮助的。《橘颂》尽管与《士冠辞》有相似之处,可能屈原在写作《橘颂》时的确借鉴了《士冠辞》的立意和词语,或受到《士冠辞》潜在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表明这就一定是屈原在举行冠礼后的抒怀之作,因为屈原也完全可能在他晚年回顾自己生平,总结自己志行时借传统的《士冠辞》形式以咏橘而自我肯定、自我勉励。何况《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从其诗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