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780字。鞍山一中10届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科试卷
  命题人、校对人:张辉、 宋雪筠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第Ⅰ卷1至 8页。第Ⅱ卷8至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 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2、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 作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共9分)
  宋代文人的拐杖
  中国古代文人经常写到自己用的拐杖,宋人尤喜如此。在他们的笔下,拐杖寓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
  人们早就使杖这个原本简单的生活用品人格化了。人们从它身上引申出了品德等喻义,从它身上获得启示;这些品德之类的喻义,正是中国古人爱杖以及形成“杖文学”众多的基本原因之一。
  汉代文人言杖,常把杖比作君子、圣贤,杖被附加上了戒慎、克制、节欲以及认真助人、忘我助人的德行,以此强调其扶持、辅佐的作用,提示人们应当从用杖中体会到任用贤人之重要。魏晋唐人除了继续将杖与扶持、辅佐之类相联系外,又将劲直、高节、逍遥和杖联系了起来。
  到宋代,有的人继续申说杖的扶持作用,而另一些人则在魏晋唐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其含义。张九成、黄庭坚强调了忠信笃恭、内圣、廉、直、节。最能典型地体现宋人观念的,则是蔡戡的《邛竹杖歌》,其后半首曰:“孤根端有岁寒操,劲节肯染京城红。飘然飞去不可执,西山南浦聊从容。放行天地无障碍,倚观宇宙皆虚空。横挑斜倚任所适,去来无定如飞鸿。”赋杖以节操、脱俗、闲适、飘逸的个性,正是宋人写杖的最大特色。
  在中国文化史上,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观念整合、沉淀、定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普遍的内敛倾向使各种纷扰的观念、骚动的心理被普遍的宁静之美、逍遥之求所代替。程颢的诗《秋日偶成》最具典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种有别于唐人专重功名富贵的“男儿观”,代表了宋代文人人生态度的新内容。
  宋人这种人生态度,也体现在对杖的品德等喻义的解说上。在宋人笔下,杖的戒慎启示、扶持、辅佐功能、贤人之喻明显淡出,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宋代文人的入世意识、政治主人翁意识的淡化。宋人的杖主要是用来显示一种脱俗、逍遥、闲适的情怀。
  与这种人生态度和情怀相应的,是他们的审美情趣。宋代文人喜爱之杖,在材质上都偏爱来自山野自然的植物。他们还非常喜欢给杖加上枯、曲、瘦、短、轻等形容词。可见,宋人爱写杖,正是其人生态度、审美心理的外化表现,他们使杖有了丰富的文化附着。
  所以,宋人常可通过杖来获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达人生感悟。如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竹杖芒鞋与马的比较中,作者体会到不受宦事羁绊的轻松自由。
  由此可见,宋人对杖及写杖的偏爱是在中国文化富有连贯性的演化中,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变化,随着文人心态、旨趣的变迁而逐渐形成的。
  由“杖文学”的演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文人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发展走势,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人的拐杖上,也储存着一部文学史,一部审美观念史,一部人生哲学史。
  (取材于《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通过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从意象中引出人生要义,此文介绍的就是这种文化现象,中国古代文人爱“杖”,是和从“杖”身上引申出来的喻义给人以启示有关。
  B.对杖的内涵的理解是发展变化的,继汉人赋予杖一定内涵后,魏晋唐宋人又将劲直、高节和杖联系了起来。
  C.“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苏轼不受宦事羁绊的轻松自由,能反映文中所说的宋代文人的情怀。
  D.对杖的品德等喻意义的解说,能看出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宋代时杖的戒慎启示、扶持、辅佐功能、贤人之喻明显淡出,杖主要是用来显示一种脱俗、逍遥、闲适的情怀。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文人经常写到杖,是想提示人们应当从用杖中体会到任用贤人之重要。
  B.“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正是杖的忠信笃恭、内圣、廉、直、节精神的写照。
  C.因为宋代的特殊性,中国文化发展到宋代,形成一个各种观念融合的特殊时期,普遍的内敛倾向使各种纷扰的观念、骚动的心理被普遍的宁静之美、逍遥之求所代替。
  D.“杖文学”的演变,让我们看到中国文人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的发展走势,从文中我们看到宋人有别于唐人专重功名富贵的“男儿观”,看到宋人的情怀,看到宋人的审美心理。中国文人的拐杖上,记录着文学,记录着审美观念,记录着人生哲学。
  3.下列选项不属于宋代文人喜爱写杖原因的一项是(   )
  A.因为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由积极入世转向一种脱俗、逍遥、闲适的情怀,而这种情怀与宋人赋予杖的寓意是吻合的。
  B.杖的取材和外形特点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C.宋人常可通过杖来获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达人生感悟。
  D. 宋人对杖及写杖的偏爱是在中国文化演化中,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变化,随着文人心态、旨趣的变迁而逐渐形成的。
  二.古诗文阅读(4—9题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4-7题)。(19分)
  郑崇字子游,本高密大族,世与王家相嫁娶。祖父以訾徙平陵。父宾明法令,为御史,事贡公,名公直。崇少为郡文学史,至丞相大车属。弟立与高武侯傅喜同门学,相友善。喜为大司马,荐崇,哀帝擢为尚书仆射。数求见谏争,上初纳用之。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
  久之,上欲封祖母傅太后从弟商,崇谏曰:“孝成皇帝封亲舅五侯,天为赤黄昼昏,日中有黑气。今祖母从昆弟二人已侯。孔乡侯,皇后父;高武侯以三公封,尚有因缘。今无故欲复封商,坏乱制度,逆天人之心,非傅氏之福也。臣闻师曰:‘逆阳者厥极弱,逆阴者厥极凶短折,犯人者有乱亡之患,犯神者有疾夭之祸。’故周公著戒曰:‘惟王不知艰难,唯耽乐是从,时亦罔有克寿。’故衰世之君夭折蚤没,此皆犯阴之害也。臣愿以身命当国咎。”崇因持诏书案起。傅太后大怒曰:“何有为天子乃反为一臣所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