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星资源网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综合
会员
注册
登录
会员中心
如何汇款
在线充值
搜索
文章
备课
专题
精品
留言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分类:
语文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版本:
人教版
类型:
doc
大小:
745 KB
评级:
时间:
2009/11/22 16:32:15
下载:
本月:1 总计:61
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点此下载
共21,题13760约字。2009—2010学年“拼搏一年•成就梦想” 高三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
语 文 试 题
命题人:李跃庭、周海燕、潘晓娟 审题人:孙立权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第1、2、3、4、5、6、13、14、15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对应的题号下面,其它题答案则写在答题纸内指定位置。
2.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答题纸、作文纸上。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礼记•礼运》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的“选贤与能”即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选拔公职人员的规程。中国古代尧、舜、禹相“禅让”的传说,具体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
夏商以降,开始了“家天下”。《礼记•礼运》记述当时“大人世及(即官位世代相传)以为礼”。《尚书•盘庚》云“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可以证明这一点。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即世官制。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春秋时,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汉武帝以后,此制逐渐向规范化发展,按郡国口率察举,每岁举孝廉、秀才两科,即岁举性科目。东汉末,由于“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通典•选举二》),故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中正制。这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其具体做法就是各州郡县的地方长官,将本地的人才按照九种不同的等级推荐上来,政府据此授以官职。应该看到,九品中正立制之初,具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隋唐之后,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所谓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的基本特点,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就是说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了极盛。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而科举必由学校。这种“学校—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但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加上八股文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所以科举制也开始走向没落。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便宣告终结。
(节选自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删改)
1.下列各项是对文章里引文的解说,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原始社会末期的民
主制时期,考察选拔官员主要依据的是被选者个人的品行与才干。
B.“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夏商以后的“家天下”时期,官位世
代相传的制度确保了贵族统治的垄断地位。
C.“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战争造
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政府选拔官员困难,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有效地
解决了这个问题。
D.“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用考试的方式按照规定所写文章的好坏来选拔
官员,是科举制区别于以往官员选拔制度的最大之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起公天下时期任人唯贤的禅让制,家天下时期开始的世袭制是一
种明显的历史倒退,因为它任人唯亲而无视其他。
B.春秋战国时期,出于争霸需要而逐步建立的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
宣告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
C.秦汉以来建立的以个人德行才能为衡量标准的察举制,使中国古代的
选官制度日趋规范化,确保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D.隋唐以后确立的只依据考试成绩而不论出身来取士的科举制,是对以
往门阀势力限制人才的一种有效突破。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自夏商周三代到明清,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
发展序列。
B.选官制度的改变与更替,体现了不同时代对于人才的不同需求,其中
对个人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的要求始终是第一位的。
C.从最初的禅让制到最后的科举制,不难看出,无论在哪个朝代,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都是统治者极为看重并着手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D.相比于我国古代其他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形成的时间最晚,其人才选
拔机制的规范性和效果也明显好于其他的选官制度,因而它持续的时
间最为长久,对我国古代乃至近现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奇情郁然,玄对山水,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力耕奉母。年三十,母遣之出游。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
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崟岩为床席,以溪涧为饮沐。口不能道,时与之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划然心开。居平未尝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已而游黄山、白岳、九华、匡庐;入闽,登武夷,泛九鲤湖;入楚,谒玄岳;北游齐、鲁、燕、冀、嵩、雒;上华山,下青柯坪,心动趣归,则其母正属疾,啮指相望也。
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登罗浮,谒曹溪,往复万里,如步武耳。从野人采药,栖宿岩穴中,八日不火食,抵峨眉。只身戴釜,访恒山于塞外,尽历九边厄塞。泛洞庭,上衡岳,穷七十二峰。北抵岷山,极于松潘。又南过大渡河,复寻金沙江,贵竹、滇南之观亦几尽矣。由鸡足而西,出玉门关数千里,至昆仑山,去中夏
点此下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
“yxzyw2002”
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吉林省扶余一中2009-2010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人教..
吉林省扶余县一中2009-2010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通用
吉林省扶余县一中2009-2010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通用
吉林省扶余一中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人教版
吉林省镇赉一中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人教课标版
吉林省扶余一中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期中考试 人教版
吉林省扶余一中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人教版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2009-2010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通..
吉林省吉林一中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中考试文科地理试卷 人..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人教版
Top